12 月 25 日,在儿童福利保障与儿童保护研讨会暨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工作交流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给出前述数据。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立贫困家庭“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再次强调了在攻坚拔寨的关键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重要性。
2015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联合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爱心企业,推出了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妈妈”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聚焦贫困面大、留守儿童多的地区。目前,已经在四川、贵州、江西、云南4省34县区353个村扎根,包括24个贫困县及2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儿童19万余名,其中留守儿童3.7余万名(留守比例19.5%),孤儿、大病、残疾儿童2000余名;“卡户”家庭儿童 3.4 余万名。
截至2018年11月底,项目累计解决儿童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8.7万余例,童伴之家组织活动4.3万余次,儿童参与数达72.5万余人次,累计参与家长15.6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各项目区也依托当地资源进行复制和拓展。
根据《童伴妈妈项目社会影响评估报告》显示,该项目创新性的干预服务,对困境儿童的自身全面发展和家庭功能的恢复,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及成效。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称,本项目在困境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干预和支持,特别是对儿童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贡献,促使困境儿童成年后,能够更好融入主流社会。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第一部国家层面上出台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工作意见。意见倡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要尽责、政府要主导、全民要关爱,而且要采取标本兼治的一些方法。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也表示,“童伴妈妈”工作是社会领域的创新,呼吁通过政府制定框架、专家提供专业支持,全社会建立爱心支撑体系。这种多元参与的方式推动儿童福利体系和儿童社区社工服务体系发展,是努力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