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一个甘蔗与食糖均呈高产的国度,制糖业的发达对建设现代化糖厂的需求强烈;埃塞俄比亚南方州,有着种植甘蔗之得天独厚条件,糖业发展正得到该国政府大力扶持,一条条食糖生产线正在加速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走出国门,也打开中国糖业“走出去”与各国人民共建共享的精彩篇章。
“累计签订海外业务合同额超70亿元人民币”;
“2017年上半年,签订海外业务合同21.8亿元,同比增201.3%”;
10年,在泰国、越南、印尼、柬埔寨、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牙买加,在美国、智利、玻利维亚和圭亚那等国,广西建工集团一安公司——这个广西本土糖厂,在“一带一路”上越走越有滋味,在当地业界,创造了中国速度,打响了中国品牌。
近日,光明网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走进新国企”采访团赶赴广西,走进广西建工一安公司,探访这家企业如何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初尝“甜头”。
图为一安公司经过15个月建成投产的泰国宽武里糖厂,项目98%以上设备为中国产品,是继泰国乌泰他尼糖厂后又一条以中国成套设备为主的原糖生产线。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初尝“甜头”
2017年3月,非洲埃塞俄比亚南方州OMO国家公园内传来阵阵欢呼声,OMO2糖厂投蔗78小时后顺利产出第一批原糖。
在世界上最原始落后、资源最贫乏、工业建设难度最大的地区,广西建工一安公司仅用15个月就完成总造价超3.2亿元的糖厂部分糖机设备及主材供货、设备监造、全厂设备安装、工人培训及生产运行等工作,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糖厂建设用时最短、产糖最快的记录。
“此前,印度在埃塞俄比亚发展糖业项目,历时6年之久时间仍未出糖。而中国企业凭借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工作,历时仅仅1年多便顺利出糖,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树立正面形象做出了贡献”。广西建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金宁运介绍,中国企业的建设速度和质量再次震惊国际糖业界,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
印度的糖业项目,尤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原本很大。但由于技术水平、工作效率等方面原因,近年优势不断下降。
自2007年起,广西建工一安公司开始“调结构,转方式”,迈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近年来,紧跟“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食糖生产线世界领先的制造商”,成功实现在海外的滚动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海外市场拓展之路。
10年,先后经历“借船出海”、“拼船出海”、“造船出海”的奋斗历程。在安装总承包,特别是糖厂EPC总承包项目等领域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2-2016年,成功实施以EPC总承包模式承建的泰国乌泰他尼日榨甘蔗12000吨及日回熔700吨糖厂项目;泰国宽武里糖厂“C线”项目及叻武里日处理12000吨原糖生产线项目,这三个项目的建设速度和产糖速度均创泰国同类型项目的最快纪录,在泰国树立起糖业安装的国际一流标杆。其中乌泰他尼日榨甘蔗12000吨及日回熔700吨糖厂项目获得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境外工程),成为中国首个境外EPC糖厂建设鲁班奖项目。
“2017年预计全年签订海外业务合同额将超过30亿元”。广西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唐农生告诉记者,下一步,广西一安公司将继续努力提高标准、加强技术水平打造海外市场,不断刷新“中国质量”、“中国速度”。
“打铁还需本身硬”。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想在海外市场站得稳、行得远,靠的是企业硬实力,比拼的是技术积累和核心科技。中国糖业要在国际糖业市场有话语权,则必须依靠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上去”,在做优、做精中谋求做强、做大。
唐农生介绍,自2016年起,一安公司和项目部技术人员在海外糖厂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了大量技术攻关,从糖厂建设技术规范和糖厂运行管理模式的融合、融入,实现了单一输出“产品+劳务”向输出“产品+技术+标准”的转型升级,有力助推糖厂项目的建设,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进非洲,走向世界。
率先运用BIM技术。P3D建模技术让所有车间实现3D工厂化设计,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图到BIM技术,所有设备可进行预拼装和工厂化预制,施工误差率大为降低。例如泰国宽武里日榨甘蔗12000吨糖厂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全面采用BIM技术,在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上成效明显,钢构、糖机设备和管件的预制实现了中国标准制造与ASME标准的有效衔接。该项目是国际上首家通过P3D建模技术实现3D工厂化设计的糖厂项目,是中国企业在糖厂建设的一项创新,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项目BIM技术应用荣获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卓越工程项目奖二等奖。
运用压榨渗透法。糖分抽出率可达98%,出糖率提高,可为业主带来巨大利润,而一般正常的压榨法只能达到96%,这技术即便在中国也没有广泛使用。
倒装法。这个安装的“独门秘笈”让一安“独步天下”。凭这个绝活,多个1万立方米的废蜜罐、60多米高的筒仓设备“不知不觉拔地而起”。
自购“吊装神器”。180吨履带吊,欧姆2项目仅用半年就完成整个糖厂5台压榨机(单台最大重量为70吨)、15台蒸发罐和煮糖罐(单台最大重量为40吨)、8000多吨钢结构等3万多吨设备的吊装。
严格的质量控制。每一条管道都除锈处理,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检查,每一个设备认真测量校对,确保安装精度。欧姆2项目60多万米长电缆、8000多个仪表I/O接点,无一偏差;两台非洲目前最大蔗渣锅炉的1.6万多个焊口,合格率达到96.8%。
自2007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一安公司共获得国家级专利和工法奖5项,自治区级专利、工法和QC成果奖24项,对178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进行了认定和推广。“ASMI”压力容器U钢印取证、BIM技术应用、P3D建模技术等前沿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创新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不断充实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实力,确保海外项目策划科学周密,技术支撑先进。
共建共享才能共赢。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如何融入当地是一个大难题。
而一安公司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共建 共享 共赢”。
比如“本土化”:一安公司,大量录用项目所在地劳工,近两年时间在泰国、埃塞俄比亚、牙买加、印尼等国家8个项目累计聘用外国管理人员69人,雇佣当地劳务人员、司机、付工等2956人。为提高当地就业率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还提高当地工人技能水平,此举得到当地政府的点赞好评,对企业而言规避海外用工风险。
比如“借外脑”:引进数十名国内糖业界有影响力的专家组建团队,先后与德国BMA公司、法国法浮集团、南非T.E.C等国际上糖机设备先进企业建立合作伙伴,打造自身糖业技术优势,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
一安公司海外项目的成功实施,带动国内成套机电设备、钢材建材等各种商品出口和技能工人劳务输出,所承建的糖厂98%以上的设备采用“中国制造”的设备,让更多“中国制造”走出去,为“中国制造”有力代言。
有了金刚钻儿,敢揽瓷器活。正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具特色的技术,使广西建工一安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竞争能力持续增强,挺起世界糖业制造的中国脊梁。
“走出去”的10年,一安累计签订海外业务合同额超70亿元人民币。
近5年来,其海外业务合同总额接近50亿元人民币。
目前一安公司形成以国际工程承包带动国际贸易和设备出口的发展新格局。
泰国本土的业主一个个找上门,为了等到一安的档期,甚至有业主不惜重金撕毁原合同;央企在全球的项目分包单一个接一个抛过来,亚洲、南美洲、非洲……
“做自己熟识的业务,赚自己擅长的钱”。正如金宁运所言,一安人巧用中国智慧,融合不同文明、达成产能合作、铺就了共赢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