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曾经一度高价拿地的地王们,也有今天,然后也有看多房价的人告诉别人,看多的理由之一就是,开发商拿地都那么多钱了,你说未来房价能便宜吗.说的好像开发商不会赔钱一样,事实上这种激进的开发商比比皆是,很多开发商都把财技用到了极致,通过各种融资手段搞钱,然后高价拿地,企图能在未来卖个好价钱,但如果点背,赶上了宏观调控,就只有停工烂尾,然后四处躲债,继续融资。如果能搞到钱就继续盖,如果搞不到钱了。就先放在那放着。这种事可以说屡见不鲜,赔了大钱的开发商也不在少数。
开发商难道不知道调控吗.知道!但现在全国的开发商太多了,所以群体思维其实跟老百姓差不了多少,总想着前两年国家调控,没两年就放开了,我现在拿地,盖两年之后调控正好放开,然后卖个好价钱。在开发商的印象里,之前只要是敢于逆势扩张,逆势拿地,敢于赌命的,最后都发了。反而是那些保守的,相信政府调控的,不敢拿地的,都逐渐退出了市场。这其实跟老百姓的印象是一样的,相信房价暴涨的,都早买房了,相信国家调控的都后悔了。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强认识。狼来了喊了两次,狼都没来,确实出现了塔西佗陷阱,现在你喊什么人都不信了。可问题是,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喊了两次狼没来,第三次狼就真的来了。
开发商们在拿地的时候,他们的计算往往是静态的,把很多当前的情况,当成日后的情况。比如当时如果融资利率是8%,他就倾向于认为未来一直是8%,当时能够拿到贷款,他也认为以后也能有贷款。但殊不知这次调控是一次立体打击,不但银行的委外和信托全部纳入监管,资管也出了新规。P2P也全面叫停了这种大标项目,甚至不上市的开发商,发债也不让了。现在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已经基本失去了搞钱的途径。如果拿地很激进的话,现在估计已经无米下锅。
其实在2014-2015年,就应该是房地产的筑顶阶段了,当时国内房地产可以说是一片萧条,当时我们调研,华北以及东南沿海都出现了各种程度上的房价下跌,杭州楼市都跌了,温州跌的更惨,而北京和上海也在跌,河北更是重灾区,当时有太多的地王开发商都出现了烂尾的情况,索性当时出现了P2P,很多开发商通过P2P搞钱,项目的利率最高给到了20%多,然后平台方再打包成10%的理财卖给老百姓,中间赚个差价。而开发商还要拿自己的土地证通过其他的金融机构抵押,当时这种融资结构非常普遍,很多开发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搞钱,但很可惜地产越来越冷,最后不少开发商连利息都还不起了,然后就只能变成了老赖,欠钱不还,而P2P们就各种催债,但没有用。开发商的楼封不了顶,也就没法卖,或者说,封了顶也没人买。当时跟债主们谈判,说拿房子抵债行不行,河北石家庄市区的房子7000-8000,一平米,欠多少钱给房子。债权人异口同声说,不行,谁要你的破房子,你卖的出去吗
北京也是如此,当时不少工程实际上已经烂尾,但为了维持,都拿土地抵押然后融资,继续盖。开发商从P2P那里借了太高利息的钱,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利润空间了,所以也是心累,盖盖停停,积极性并不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