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33家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正在酝酿未来十年行动计划,以实现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全面协调和融合,促进周边区域居民福祉的提升,并打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典范。
在今天(8月4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十年战略中国行动计划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表示,中国亟待以生态文明建设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以联合国《2015~2025年人与生物圈战略》《利马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为原则,制定符合中国发展特色和实际需求的中国人与生物圈战略行动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发布于1971年,是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科学基础来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于1973年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随后在1978年建立了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委员会。截至目前,已有33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61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介绍,目前,中国已跻身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较多的国家行列,标志着中国为世界生物圈保护事业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迄今已建立了2740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保护了我国约20%的天然林、47%的湿地和大多数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446处,总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9.72%,成为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坚实的后备基础。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生物圈保护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和机构繁多,职责与权限相互影响,相互妨碍。保护区自身能力建设不足,政府支持不够。公众认可度不高,科研功能发挥不足,资源远未充分有效利用。数据与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水平较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2015~2025战略—中国行动计划专家组组长李富佳介绍,正在制定的行动计划旨在实现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建设与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与融合,充分体现和发挥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提升、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等。
专业组建议,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为载体,融入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战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市化格局与生态建设,确定其主体功能,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安全、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同时,充分利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缓冲区、过渡区,适度、科学地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型第三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培育生态产业链和产业群落,塑造特色区域经济。通过开展有效的商业和营销计划,创新和推广生态产品及服务,促进中国生物圈保护区与区域协调发展。
李富佳介绍,根据总体思路,未来十年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将在保护前提下适度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倡导绿色消费,建立推广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合作模式,设立信托基金,积极获取政府、企业、资本等多元化资金支持,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适度参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产品生产及服务提供过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