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荒地上栽杨树,林下种油料牡丹,立体种植为县里改善了生态,更让我有树有花‘双收益’,再也不怕因污染遭取缔了!”在河北临漳县临邺大道旁的海平园林绿化林下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振山指着杨树林下600余亩油料牡丹,感叹不已。
53岁的李振山是杜村乡西冀庄村民。上世纪90年代,北方农村使用混凝土预制板代替木制檩条盖房,他看准时机办起了预制板厂,成为当时全乡第一批村办企业领头人。市场需求旺盛加上经营管理有方,经过20多年发展,李振山的预制板厂效益丰厚。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李振山的预制板厂成为县里的治理对象。“老李啊,你的板厂生产有粉尘污染,与国家提倡的绿色发展不符,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越来越大,板厂不能干了,你必须转型。”县环保局执法人员来到板厂做李振山的思想工作。
但是,转型干什么好呢?李振山犯了愁。2014年底,连接县城与邺城遗址的临邺大道通车,县里将沿路19.6公里两侧的区域发展定位为“生态农业观光带”。县里将2600多亩沿路绿化带划分标段,通过公开竞标承包给造林公司,由造林公司负责市场化造林运营。
“大道两侧曾是漳河故道,多风沙,县里支持发展林下立体种植,造林与造景并重,增收与增绿结合,绿化与美化并行,县里要的是生态效益,给农民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县林业局长王剑飞介绍。
李振山借此抓住转型时机,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分标段承包了600亩沙土地,造林绿化栽上了速生杨,并从山东引进油料牡丹,采取订单生产方式,搞起了林下种植。
3年来,李振山边学技术,边学管理,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林下种植和育苗,他的第二次创业也随着杨树、牡丹蓬勃发展起来。
“林地承包期是20年,我计划5年采伐一茬,锯断树干不刨根,让杨树再生新苗,可省下树苗钱和人工费。牡丹今年就能有收益,牡丹籽每亩能收入2500多元,600亩就是150多万元。”李振山说,随着牡丹籽产量逐年增加,再加上丹皮、林木产生的经济效益,年均每亩地可收益5000多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李海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