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老经济释放出新动能,关键是让它要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而做好这个‘加法’,将是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8月5日,在《比较》编辑室于北京基金小镇举办的“老经济与新动能: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作出上述表述。
刘世锦对未来经济作出的基本判断是,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实现转型触底是大概率事件。2017年是触底的验证期,增长呈现新平台上的短周期波动,即大L型加小W型的态势。新增长阶段的发展动力大部分来自于已有的或“老”的经济领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础产业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刘世锦认为,能源、电信、运输、融资等成本在制造业投资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部分成本降不下来,与这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直接相关。他建议,可在基础产业领域采取一系列实质性或标志性的改革举措。
第二,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企业分化而出现的优势企业成长。刘世锦解释,企业的分化,一部分企业可能逐步要出局,被收购或者被兼并,这个过程是正常的。在转型升级或创新方面率先行动的企业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反应迟缓或不行动者将“被组合”或淘汰出局。
第三,通过对外对内开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刘世锦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是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包括研发、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增长领域是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行业,如医疗卫生、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等行业。
在第四和第五大领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包括互联网等新技术带动的实体经济优化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前沿性创新带来的增长潜能。
关于前沿性创新成果带来的增长动能,刘世锦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及其应用、新材料等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目前这些处在创新前沿的成果短期内难以成为大的增长动能,但对中国整体技术进步、更快进入创新前沿意义重大。
此外,都市圈是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分化。刘世锦建议,适当调整城市化战略和政策,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增加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至40%以上,将部分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在一线城市周围建立有不同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并通过轨道交通把它们连接起来。
与此同时,刘世锦提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供给侧改革,还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发展长期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推出房地产税。
刘世锦对第一财经表示,房地产税可以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稳定税源,也通过增加持有成本,减少房地产市场投机和不当投资行为,调节房产和人口分布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
第一财经在研讨会现场了解到,由刘世锦主持的“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系列研究,已滚动更新至第五辑。今年的研究报告是《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老经济与新动能》。该报告就近期中国经济运行的若干重大问题和改革领域进行了分析,并从19个方面展望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