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籍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是一生财富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7-15 我要评论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让我更深入了解国情,也让我学会了思考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是我一生的财富。”“遇上这些室友,是我这4年最大的幸运,后会有期。”7月份,又是一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让我更深入了解国情,也让我学会了思考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是我一生的财富。”“遇上这些室友,是我这4年最大的幸运,后会有期。”7月份,又是一年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香港籍毕业生林子淦和张卓荞分别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离校感言。

  毕业是收获的时节。4年前,本报刊发了林子淦和张卓荞“免试”来内地上学的情况。4年来,他们有怎样的成长和收获?日前,记者回访了林子淦和张卓荞,以期还原他们在内地求学期间的成长轨迹。他们是通过免试招生政策到内地上大学的香港学生群体的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受益于该政策的香港学生已有约7800人。

  校园学习忙碌充实

  “学校的人文氛围极为浓厚。”谈起对大学的整体印象,林子淦和张卓荞都认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流综合性大学,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张卓荞介绍,除了公共管理的专业课,还选修了很多其他学院课程,比如国际关系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等的课程。林子淦回忆,“学校每周都组织大量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引导我们诵读经典作品,学习人文社科知识”。

  回顾大学历程,两位毕业生都认为内地高校虽然课程多、学业压力不小,但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过,他们都觉得“高等数学比较难”。张卓荞和林子淦的大部分科目成绩表现不错,林子淦还获得过学校的港澳台侨学生奖学金。

  两位毕业生都在毕业论文中就如何促进内地更好地发展作了一番思考。林子淦的毕业论文聚焦新加坡年轻政治人才选拔培训机制对内地政府官员培养的启示。张卓荞的毕业论文则关注香港公务员高薪养廉制度对内地的借鉴意义。

  4年前,记者采访林子淦和张卓荞,他们最担心的是,讲不好普通话会影响沟通。如今,林子淦觉得此前真是多虑,“在内地每天都使用普通话,几年下来自然而然地有了明显的进步”。采访中,记者发现张卓荞比大一时开朗很多,“主要是普通话越来越好,和大家沟通交流增多,就更自信外向。”张卓荞说。

  相比香港高校学生大多自行租房,内地大学生一般住在集体宿舍,这也是他们此前有顾虑的地方。如今,两位毕业生都认为,大学4年的宿舍生活给自己留下了温暖回忆。张卓荞说,自己和室友们建立了良好关系,“过生日时大家都一起庆祝。”林子淦说,“学校的住宿条件虽然一般,但更重要的是和谁住在一起。4年里和这群‘学霸’室友共同学习、锻炼、探讨各种学术时政问题,很开心、收获很大。”

  旅行实践增长见识

  学习之余,中国人民大学丰富多元的社团组织也给林子淦和张卓荞提供了诸多锻炼实践机会。4年前,张卓荞还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广撒网地参加了7个社团。张卓荞告诉记者,她后来把很多精力放在了香港文化发展联会暨香港学生联合会(港联会)上,还担任了联合会的副主席,“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其他社团的同学,也锻炼了沟通、协调、举办活动的能力”。

  一直很学术范儿的林子淦,加入了由人民大学等港澳青年学人成立的学术组织“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平时会做港澳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并参与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林子淦和张卓荞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学术创新大赛,他们组成团队,撰写的香港政党研究课题获得了北京市立项,并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

  校外的参观实习更让他们增加了对各地发展情况的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办就曾组织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参观,林子淦和张卓荞都对该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和整洁环境印象深刻。林子淦先后到贵州和湖南实习,参与了当地的招商引资和精准扶贫工作。“希望通过这些实习,了解国家政策怎么在各地落实,进而更好地了解国家的运行模式。”林子淦说。

  旅行也是他们了解各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重要方式。“杭州、苏州、西安、南京等古诗词经常描绘的地方,实地看了以后觉得都很美。”张卓荞毕业旅行去了四川甘孜、泸沽湖等地方,“在旅途中感受到内地的生活,品尝各地的美食,能和不同的人交流,真正体察到民风民情”。

  林子淦到过内地东中西部的十几个城市,最远的是新疆喀什。通过游览这些地方,他感慨良多,“内地各省份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风俗习惯迥异,发展治理难度其实很大,我们国家能达到现在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真是非常了不起”。

  让两地都有更好发展

  对于未来,两位毕业生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张卓荞准备回香港工作,目前已经获得一些企业的录用意向。林子淦由于在学术方面的浓厚兴趣,申请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并已经获得录取。

  张卓荞说,在香港找工作时,有内地上学的经历是很好的优势,“一是普通话流利。二是熟悉内地情况”。此外,很多香港的中资企业也很欢迎有内地学习经历的毕业生。

  “留在内地上学,是希望未来继续关心更多与中国相关的议题,也更好地开展研究。”展望未来,林子淦认为,他将把在“北京港澳学人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做得更用心,更好地在内地和香港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张卓荞说,作为对两地都有一定了解的人,希望未来能让更多人消除偏见,让大家能够取长补短,从而让两地都有更好的发展。

  对于香港少数群体近些年对内地的曲解现象,两位毕业生都认为,根源在于两地民众互相了解不够。他们建议,在大学生交流层面,两地应该多设立一些交换生项目、实习项目、支教项目等中长期项目,让香港学生真正走进内地,与居民交流讨论、触发思考,才能有真正的理解和交融。

  事实上,两地政府已经在探索丰富两地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途径。比如,在升学方面,内地高校免试招收香港文凭试考生的数量,已经由2012年的63所增加至今年的102所。近年来,两地的暑假实习交流项目也在日益增多。香港特区政府预计,2018年至2019年,仅“内地青年交流资助计划”及“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就将惠及1.9万名青年。今年暑期,数千名香港青年学生会到内地多个城市、多个行业实习交流,包括走进故宫博物院、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等。显而易见,两地青年群体交往融合的大潮正在加速形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剑)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整治“野鸡大学”需重拳出击

    整治“野鸡大学”需重拳出击

  • 国家新时代 香港大未来——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

    国家新时代 香港大未来——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

  • 香港,与国家同频共振

    香港,与国家同频共振

  • 又庆回归望前程

    又庆回归望前程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