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合作45周年。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就中国在联合国农业南南合作领域中的引领地位、粮农组织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以及通过南南合作将中国精准扶贫、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向全世界推广等问题采访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伙伴关系及南南合作司司长维拉里尔和副司长冯东昕。
中国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于2013年提前两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一项——2015年之前实现饥饿人口比例相对1990年减半。在过去40年里,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粮食及农业发展,不仅解决了粮食安全与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还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使8亿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在1990年至2015年间,中国有1.5亿多人摆脱了饥饿。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全球消除饥饿事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消除饥饿人口占全球消除饥饿人口的三分之二,中国成为世界减贫进程的主要贡献者,世界上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口比例从40%下降到不到10%。
关于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合作,维拉里尔给予了高度评价。她介绍说,中国于1973年恢复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地位,自此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198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设立驻中国代表处。进入21世纪,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的合作跨入新时代。在合作中,粮农组织见证了中国以可持续发展方式,用全球不到9%的耕地和6%的淡水解决了全球21%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伟大壮举。与此同时,粮农组织也见证了中国从援助接受国向主要援助国的转变,中国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援助、资金支持和发展解决方案。
维拉里尔表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各国作出更多努力,扩大合作范围。现在的目标已不再是削减,而是要消除饥饿和极端贫困,中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维拉里尔认为,多部门协作战略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以及政府和民间机构之间强有力的合作,是中国成功的关键。
维拉里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直接惠及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要一步,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是最早制定具体框架加强政策协调,以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国际组织之一。维拉里尔盛赞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为全球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她说,中国的发展政策通过南南合作极大地帮助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自1996年以来,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计划支持了28个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总投资额为8000万美元。中国已是粮农组织加强和拓展南南合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最大贡献者。
冯东昕介绍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的合作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在改善中国粮食和营养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粮农组织为中国近500个项目提供了技术和知识领域的支持,并在政策研究、信息交流和标准制定等领域与中国开展了广泛合作,惠及数千万人口。从1981年开始,粮农组织协助中国批准了近60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99亿美元。
冯东昕说,自1996年粮农组织在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启动南南合作计划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其中。早在2006年,中国便与粮农组织签署了备忘录,成为第一个与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此后,双方合作关系不断加深。2009年,中国向粮农组织信托基金慷慨捐赠3000万美元;2015年,中国为南南合作项目追加5000万美元的捐助,继续支持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南南合作和粮农组织的主要引领者与支持者。截至2017年底,在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计划的支持下,在11个国家实施了13个全国性项目,并派遣了300多名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此外,为了更好地分享知识和经验,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了50多批500多人的考察,到中国学习先进技术和农业发展经验。
冯东昕说,在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目前已经有450多项实用农业技术转移到项目受援国,约300个品种的农作物开展了实地测试,设计或引进200台套农业生产工具,在80多个项目现场开展了近300次示范和1500多次培训活动,近10万当地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接受了实践培训,超过100万农民从中受益。
冯东昕认为,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计划加强了粮农组织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从而提高了粮农组织作为全球农业南南合作协调者的地位与作用。冯东昕表示,联合国粮农组织希望与中国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在南南合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人员交流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双方将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国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有利资源,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知识与技术力量,共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陶 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