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鄂尔多斯8月9日消息(记者郑颖 宝音 金建军)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库布其沙漠腹地、杭锦旗杭锦淖尔村。高毛虎一家世代居住于此,靠20多亩盐碱地为生。1977年,17岁的高毛虎中学毕业,开始在沙漠里的盐场打零工。
高毛虎:挖甘草、捞咸盐,但是那时候从个人角度也没想到治理沙漠。
1999年,在政府的带领下,高毛虎与企业合作组建治沙民工联队,治沙种树。
库布其的风沙抗不过高毛虎的倔强,创造绿色家园始终是他的梦想。随着沙漠一点点变绿,高毛虎承包的工程也开始从几百亩到上千亩。
高毛虎:沙漠治理了,人们打工也赚了钱,最起码有一个成就感,我这个汗水没白流。
1997-1999年,三年寒暑,七次会战,沙区人民在大漠中修出一条115公里长的穿沙公路(7月26日摄)。(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让高毛虎欣慰的是,儿子高科从小跟着他在沙漠种树,耳濡目染,对这片土地和治沙事业也有了感情。
大学毕业后,高科回到家乡,在亿利集团做生态项目管理,从事和治沙相关的工作。
带着父辈们摸索的经验,高科见证并参与了从锹挖栽树到微创植树的发展,见证了治沙科技的发展更新。现在,他也会带着自己5岁的孩子去看看治沙工地。
高科:因为(治沙)这种事情以后可能会随着生活的逐步改善,退出他的生活,让他知道我们以前是干什么的。
七十多公里外的道图嘎查,同样是风沙所迫,上世纪九十年代,老支书陈宁布带领乡亲们开始种树。
陈宁布:失败了好多次,锹挖的种进去,风大了,不是压住就把底下给掏出来了,成活率也就是10-20%。
2006年,嘎查的农牧民统一搬迁到了移民新村。如今,嘎查长敖特更花接力老支书,继续治沙致富。她还带着民工联队走出内蒙古,将库布其治沙模式传播到新疆、西藏和更远的地方。
敖特更花:我们现在可以告诉他们,这个沙漠不是那么可怕,我们进,它就退。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几代库布其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在荒漠中创造奇迹。越来越多年轻的库布其人回到家乡,给这里带来新的希望。
库布其沙漠有三分之一的沙地得到治理(7月21日摄)。(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在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的种质资源实验室,90后研究员李相儒在进行“植物大熊猫”四合木等濒危植物的组织培养。
李相儒: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再继续能研究或者寻找出来一些适合沙漠的植物种。
2013年,他研究生毕业,带着专业所学回到家乡,成为第三代治沙人,和同事们研发适合沙漠地区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
李相儒:因为我从小出生在沙漠边缘,能发挥我的特长,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沙漠深处,有花香、有清风,有甘饴……如今,三分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得到治理。库布其人用双手,在茫茫大漠绘就出灵动清澈的和谐图景。
治沙工人张喜旺:最喜欢沙柳,它在沙漠里最顽强。
治沙专家韩美非:我们这些人都耐寒,就像骆驼一样在沙漠里。
科研人员张立欣:我觉得我更像一粒沙,通过我自身的感受,去探索。
四十年来,当梦想照进现实,库布其不仅收获绿色,还积淀了深厚的精神。一沙一世界,一代代库布其人,正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蒙古马”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在大漠中书写绿色奇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