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基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推动着消费升级的新浪潮,也让人们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但新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数字鸿沟”,让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成为“技术红利”场域之外的被遗忘人群。现实中,人们总是很关心Apple 最新款手机之类的产品又增加了哪些新功能?如何改变了日常生活?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为残疾人设计的技术和产品。而正是这些技术让残疾人拥有了更健全、乐观、独立和有尊严的生活。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8500多万残疾人,涉及家庭人口近3亿人;到2030年,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200万至250万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残疾人在辅助器具、康复治疗、健康养老方面存在广泛需求,市场空间广阔。在技术创新面前,残疾人不应该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群体。然而,许多科技公司尽管声称十分重视“用户体验”,却鲜有专门面向残疾人用户的产品和设计。还有的公司通过技术壁垒迫使用户改变习惯来适应他们的产品和平台,这一点在互联网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一项针对视障群体的调查就显示,有将近五分之一的视障者认为,“如今的互联网产品很难用”。
残疾人被一些高科技公司的产品设计所“屏蔽”,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前期来看,专为残疾人定制的技术,确实需要企业投入更多资源。但是,从长远来看,为残疾人专门设计的产品,其实也能给普通用户创造出更好的体验。比如,即使普通用户没有视力障碍,但高对比度的字体显然更容易阅读,用户体验也更舒适,如果企业能够将面向残疾人的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应用在大众设计领域,同样能获得更广的市场回报。
如今,语音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许多智能产品上。然而,这一技术最初是为残疾人设计的,它将语音转换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文本,从而帮助那些肌肉、骨骼残疾的群体更好地使用计算机。2011年底,Apple将这个具有几十年历史的“旧技术”应用在智能手机新产品上,开发出新一代的iPhone Siri语音识别软件,从而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近几年,包括谷歌、IBM等企业推出的每一款新产品,几乎都将无障碍功能作为一个重要选项,致力于更加包容残疾人,迎合他们的特殊需求。这些科技巨头的商业决策恰似一个风向标,让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认识到,残疾人也代表着一个市场,而且是一个重要市场。
一位企业家曾说,“科技是最大的公益”。技术本身并不是冰冷的,它也可以充满情怀和温度。作为新技术的开发者,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也应遵循无障碍原则,多给残疾人预留便利,多重视残疾人的使用体验,消除他们因技术使用差距而产生的“数字鸿沟”,这不仅是一个商业机会,更是一种技术伦理。(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祝 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