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村电影放映员曹满仓
采访人:本报记者刘阳
人物感言
以前在农村放电影,是放什么看什么;这几年条件好了,最新大片想看什么放什么。
很多人听说我在大草原给农牧民放电影,都很羡慕我:广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夜里支上大幕,天上有星星,地上放电影,多浪漫啊!
浪漫吗?也对,也不对。
我今年53岁,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农村电影放映员,给农牧民放了20多年电影了。我生活的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共有77个村,7万多人。整个旗一共有4支放映队,每个队两个人。这草原大得很,这几户和那几户之间离着上百里地。放映队有时候骑摩托,有时候开车,路远,两个人可以轮流歇歇。
碰上个刮风下雪,草原上放电影可不是一件浪漫的事。草原上天气变化快,常常走到半路赶上大雪冰雹,前面的路走还是不走?放映场地比不得大城市,几乎都是露天的,有时候放到一半突然就刮风下雨,没放完的电影放还是不放?路当然要走!电影当然要放!我们要是半路打道回府了,好多骑着马、赶着牛羊,跑了好几十里地来看电影的牧民不就白等了吗?
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发生在有一年冬天。我和同事傍晚从家里出发,带着电影胶片,骑上摩托车,往草原腹地的村里去。半路上,突然飘起了大雪,很快,整个草原都被白雪覆盖,辨不出深浅。一不小心,我和同事一起掉进了雪坑,摩托车也陷了进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爬不出来,眼看着天越来越冷,我们俩都被冻得僵硬。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牧民骑着马刚好路过,他赶着马,把我们连车带人一起从雪坑拉了出来。谈话间才得知,这位牧民正打算去看我们放的电影,这就是缘分啊!
电影让我们结缘,后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前两年去看望他,他看着我新换的数字放映机,好奇地摸了又摸。以前用胶片放电影,他还得帮我挂胶片,一盘放完赶紧接上下一盘,现在都改成数字放映了,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唠嗑。
这两三年来,农村电影放映的条件好了很多。国家让文化服务下了基层,各乡镇都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过去大多数时候,电影只能在户外放,北方的冬天长,能放电影的时间也只有每年5月到10月,现在,天寒地冻的时候也能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放电影了。以前村里都没路,现在草原上不仅有公路,村里也基本都通路了。以前用胶片放,有时候放到一半换胶片,老百姓耐不住性子就散了,现在数字放映,不仅装备轻巧,观影效果也好,不会出现电影放到一半突然中断的情况了。
前几年农牧民能看的电影有限,基本上都是老电影,放了一遍又一遍,大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了。现在城市院线刚下线不久的商业影片,很多都能在蒙语译制中心翻译配音,不太懂普通话的蒙古族牧民也能看到最新的大片了。这几年大家最爱看的电影是《狼图腾》,配上蒙语后我们在草原上放了好多遍。
干这行辛苦是辛苦,但真要是不干了,还是舍不得。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如果政策允许,我还想一直为农牧民放电影,直到骑不了摩托车、走不动路的那一天。
本期统筹:许诺
(欢迎读者提供线索或来稿,讲述这五年自己或身边人的变化和故事。邮箱dianzanzhongguo@163.com)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17日04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