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位于湖南长沙的三一集团18号厂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最快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通过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厂房实现了高度柔性生产、离散型制造的流水化装配,人均效率提升400%,人均产值提高24%,可比制造成本节约1亿元,资产利用率提升8%。
18号厂房不仅体现了三一集团的高度智能化、数字化以及三维仿真的研发实力,同时集中展现了三一集团自创建以来飞速发展的成就。这家以6万元创业资金起家的民营企业,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踏浪前行,引领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改变着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地位。
1986年,梁稳根等4名年轻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让人羡慕的国企“官位”和“铁饭碗”,用借来的6万元在家乡湖南省涟源市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因产品适销对路,材料厂快速发展。1991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去该厂考察,见大门口贴着“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建议加横批“做出一流贡献”。“三一”由此诞生。
1991年,三一集团现任董事、三一重工现任总裁向文波加盟。之后,董事会提出“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首先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三一集团已跻身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企业。
在三一集团展览馆,一台黄色车身红色长臂的泵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国第一台自制37米臂架泵车,它记载了中国工程机械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同台竞技并最终实现逆转的一段历史,也被视为三一“敢为人先、打破恐惧、大胆创新”的活教材。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市场上90%的长臂泵车都是洋品牌。中国当时还未掌握泵车臂架的关键技术,37米以上的长臂架泵车只能依靠进口。三一立志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泵车。
1998年,总工程师、时任三一重工副总经理的易小刚带领十几名年轻工程师决定把三一第一台泵车的臂架长度定为37米。为保证研发进度,研发团队把办公室搬到了车间,团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扑在37米泵车的研制上。经过数月的努力,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臂架泵车终于下线。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后,三一的泵车臂架长度不断增加,并创造了多个世界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世界纪录。目前,三一拥有世界最长的86米钢制臂架泵车。
三一的另一款核心产品是超高压拖泵。2002年,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达406米的摩天大楼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封顶,三一拖泵创造了406米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纪录。这是单泵垂直泵送纪录第一次归属中国企业。此后,“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上海中心、日本阿倍野中心大厦、俄罗斯联邦大厦等世界标志性建筑一次次见证了三一挑战的征程。尤其是在助力上海中心580米主体结构封顶后,三一超高压混凝土拖泵再次成功将混凝土泵送至620米的世界新高。
技术创新是三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截至今年上半年,三一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2070项,授权8751项。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迎来深度调整期。除了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巨大成本与存货压力,企业还要面对利润大幅下滑、大规模裁员及随之而来的员工心理落差、人心浮动等情况。面对工程机械市场从“热”到“冷”的变局,三一集团快速转型,拥抱互联网,加速推行国际化,通过新技术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新旧动能转换。
基于中小企业在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中遭遇资金不足、技术匮乏等痛点,三一集团在国内建设首个本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协助企业更加迅速、更加方便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目前,根云平台已成为中国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
除了用数字化果断变革,三一集团同步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一方面成立“一带一路”战略小组,推进风电、矿产、港口、住宅工业化、油气化工五类优势项目“出海”;一方面与中建、中国铁建等大型中资公司合作,“抱团出海”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目前,三一集团已在海外完成美国、德国、印度和巴西四个研发制造基地和十个海外大区的全方位布局。自2013年开始,三一集团海外销售已连续五年超过百亿元。今年上半年,三一集团海外销售超过70亿元,同比增长近20%。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说:“国运兴起的时代,是企业发展的绝佳时机。三一集团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打造‘一带一路’的领军企业,并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先进制造企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5日 01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