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难和挑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整体上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部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但广大中西部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甚至前期阶段,面临着艰巨而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
导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如发展观念落后、区域交通不便、资金人才技术缺乏等。但目前来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存在着突出的“后发劣势”,即相较于已经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现阶段发展经济面临着更强的环保约束、以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尚待进一步探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不利因素与环境。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的宏伟蓝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进而完成对发达地区的“追赶”与“超越”,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三大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政府与市场各有利弊。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更需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中后期阶段,应转而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最终实现“大政府、小市场”向“小政府、大市场”的转变。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因其经济发展整体处于落后状态,也就是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更多地依赖政府通过各类政策对经济及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干预与调控;同时着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相关制度建设,为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打好基础。
其次,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并提升其成长性和竞争力,两者之间是彼此促进、相互提升的关系,应加以统筹协调发展。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大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其应以转型提质发展为主要方向;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属于前瞻性产业和先导型产业,对其应着眼于未来,不断培育发展壮大。
同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后发劣势”向“后发优势”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主要是利用发达地区在实践中总结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再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压力大、任务重,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对低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欠发达地区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同时通过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以破解欠发达地区当前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
此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应充分认识到,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工业并不必然带来污染。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双赢目标,同时加速完成地方工业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工信部赛迪智库财经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张厚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