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经营融资40年大巨变:新兴业态加速渗透普惠信贷
作者:李晖
作为新旧经济动能转换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微经济的融资获得问题几乎贯穿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个历史阶段。
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曾指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数据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小微融资特别是小微经营性融资的获得途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多元的融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新兴辅助业态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友信金服发布的《中国个人融资四十年发展与创新报告(1978-2018)》(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经营性融资的供给余额从近153亿元一路增长至约15.6万亿元。2018年,在总额15.6万亿元的个人经营性融资供给余额中,银行、网贷、小贷公司、民间金融的数据分别为近10万亿、0.29万亿、0.34万亿、5万亿元,其中后三种形式的供给已经占到个人经营性融资供给整体规模的约三分之一。
经营性融资供给多元化变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个体和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年底,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 6579.4 万户,私营企业2726.3 万户,广义民营企业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4.8%。个体和民营经济不仅解决了绝大部分就业,同时也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巨大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个体和民营经济不断发展,支持个体和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1978年到1996年,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初期,此时的个人融资还处在探索期,主要以个人经营性融资为主且总量很小,小额信贷开始起步并发展,融资渠道几乎全部来自银行业。
《报告》梳理发现,早在1984 年8月,大型国有银行、工商银行便出台了《城镇个体经济贷款办法》,面向各类符合条件的个体经营户或专业户提供抵押担保贷款,此后各地扶持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突破路线陆续出现。
融资的支持也成为了小微经济蓬勃发展的助推器。《报告》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经营性融资的供给余额从近153亿元,一路增长至约15.6万亿元。
在友信金服CFO王海琛看来,改革开放后,我国个人金融资产在总量方面实现大幅增长,结构也从单一逐步多元化,个人财富积累与资产选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使得个人在市场微观金融活动中逐渐变得重要,个人融资市场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启了数十年持续高速发展的历程。
在国有银行、信用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正规金融渠道的借款成本被持续推高,从而催生民间借贷随之活跃。数据对上述趋势做出了重要作证:《报告》测算发现,以2018年数据为例,在总额15.6万亿元的个人经营性融资供给余额中,银行、网贷、小贷公司、民间金融的数据分别为近10万亿、0.29万亿、0.34万亿、5万亿元,后三者已经占到个人经营性融资供给整体规模的约三分之一。
以网络借贷为例,《报告》测算显示,网络借贷对个人经营性融资的供给一直在加速,与整体行业发展爆发期同步,至2017年,网贷个人经营性融资余额测算已达0.38万亿元。
而从单一平台数据也可以看出网贷对个人经营性信贷的供给情况。《报告》显示,以个体经营性融资撮合为主要业务的人人贷,年度累计成交金额从2011 年的0.4亿元增长至2018 年的745.14 亿元(数据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其中近80% 的借款用途为小微企业的经营性资金周转。
供给缺口急需新兴业态补充
从经济和金融的关系来看,金融支持经济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作用就是融资供给。但在实践中,小微企业往往面临资金难获取的挑战。
事实上,尽管中国目前以银行为主、新兴业态为辅的个人经营性融资供给在过去40年间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但融资缺口依旧很大。
世界银行今年1月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调研报告显示:全球发展中国家每10家中小微企业中,就有近5家企业从金融机构借不到钱或者借不到足够的钱。相比于中小企业,规模更小的个体和微型企业所面对的境况就更加艰难:在1.41亿微型企业中,受信贷约束数量达到了5620 万,占比为40%。
由于小微企业缺乏信用历史、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以及规范化的财务信息,致使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时一直陷入信用难评估、贷款难发放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一方面仍是多年以来重抵押物、重担保、重财务报表等融资逻辑已经在传统融资渠道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机制体制、风险偏好、技术手段导致其很难满足小微经营多样灵活的融资需求。
事实上,近年来,以网贷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领域创新,有望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效率,增加有效供给。
个体网络借贷是在金融科技发展浪潮和我国“互联网 +”大背景下发展而生,实践中小微企业通过这一模式成功获得融资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小微企业法人名义,通过评估企业经营风险而获得的单一平台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授信;二是以自然人个人名义,通过评估小微企业主个人信用而获得的单一平台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授信。报告认为,在中国小微企业法人大多与小微企业主自然人相互捆绑紧密的大环境下,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的界限其实已经非常模糊。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黄国平看来,正因如此,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得不需要以个人信用为补充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甚至只能依赖于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信用才能获得融资。
王海琛曾经公开阐述过选取这一群体作为授信对象的原因:小微企业的负债和信用状况可能难以评估,但是小微企业主个人的信用情况却相对明确。即使企业主的生意经营不好,其个人仍可通过求职、打工等方式来偿还贷款。
南京装潢小企业主任洪刚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5 年,任洪刚于南京注册一家经营装潢、租赁等房屋业务的公司开启创业之路。创业之初在自有资金之外,仍急需一笔额度数万元的资金用于公司首个项目启动,由于缺少信用历史和抵押担保,无法在当地传统金融机构申请个人贷款。此后,其依靠个人信用通过人人贷获得项目启动资金,目前公司团队已达20余人,年营收200万元,净利润30余万元。
有网贷行业人士曾表示,小微业主个人借贷的需求非常旺盛,只要保证现金流不断,生意就可以周转,因此其对拿到贷款的金额、速度更为看重。
据王海琛透露:类似任洪刚一类的小微业主即是人人贷主要的客户画像,而通过持续的数据挖掘与风险管理实践,平台可以将小微企业主中信用良好的一部分人筛选出来,提供给他们低于其他渠道的借款成本。“更低的资金成本提高了这些小微个体企业的存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的就业水平。”
事实上,人人贷等个人网络借贷机构,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以更高效的方式服务小微企业主个人经营性融资需求,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该人群的重要补充力量。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即指出,互联网金融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便利居民借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共赢也将成为未来服务于个人经营性融资的重要趋势。
王海琛认为,经过40年的发展,个人经营性融资已经形成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融资格局,据其介绍,目前友信金服已经在和包括新网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开展战略合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