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宅基弟
即使是总统,也无法对黄金施加压力,但央行行长就没那么幸运了。
黄金对货币政策是一种束缚,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
没有了黄金,就要求央行有一些黄金的品质,纯粹而坚定。
因为正确的货币政策,总是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
周行长临卸任前,在《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有一篇署名文章,原话摘录如下:
在宏观调控上,对货币“总闸门”的有效管控受到干扰。(我的工作受到干扰)
在风险酝酿期,行业和地方追求增长的积极性很高,客观上希望放松“银根”(没出事的时候,你们要求我放水次刺激经济)
金融活动总体偏活跃,货币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偏快容易使市场主体产生错误预期,滋生资产泡沫。(放水后,产生资产泡沫)
当风险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金融机构和市场承受力接近临界点,各方又呼吁增加货币供应以救助(等出了事,你们又要求我去救助)
宏观调控很难有纠偏的时间窗口(所以,就只好一放再放)
过去10年,中国货币的复合增速超过15%,这就是结果。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写的很清楚,首要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可惜的是,怎么说到怎么做,有时候离得很远。
如果发几个文件,就能够解决问题,我们早就实现现代化了。
我们解读政策的一个窍门,就是不要把政策看的太严肃,看成圣旨,否则你很难能适应它的变化。
银保监年初还在整治银行业乱象,630的时候还要不良贷款真实暴露,8月就开始要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推广无还本续贷了。
股票市场跌几天,从盘后喊话,盘前放利好,到盘中辟谣。降准降息,答记者问,联合声明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货币政策近期的主要目标,已经俨然成了守住2500点,最差也不要突破前期低点。祝你们成功!
不仅中国是这样,美国同行压力不小。
川普天天怼鲍威尔,说美国经济的唯一问题就是美联储,股票暴跌都怪他。
美联储成了众矢之的。
你要知道美国股市可是涨了10年啊,即使跌到现在,纳斯达克指数还是09年低点的5倍!
有奶便是娘,吃完就骂街。
这跟周行长讲的循环是一样的。
当你助纣为虐时,大家都欢迎,当你悬崖勒马时,大家都反对。
这就是人性,倾向于放纵自己。
刮骨疗毒,也只能是关云长。我们吃瓜群众,麻药要打足,最好没有痛苦。
我们试想一下,那些需要长期自制力的工作,我们自己又完成的如何呢?
减肥也好,戒酒戒烟也好,坚持锻炼坚持学习也好,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没有定力的。
那你怎么要求,大部分人组成的社会,组成的政府,就有定力呢?
人非圣贤,政策的制定者也非圣贤。
第一,谁也没有上帝视角,没有那么高瞻远瞩,虽然有时候需要假装自己有;第二,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要受到各方的干扰。
对政策很多的批评和非议,是看人挑担不吃力。
我们理解平凡人的妥协和无奈,把眼前糊弄过去再说,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理解归理解,但我们也期待一些不平凡的人,做一些不平凡的事。
我们的政策在遵循实用主义,相机抉择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东西需要坚守呢?
这跟做人也是一样的,你的行为中,有没有原则是要坚持的,还是根据实际情况都可以调整?都可以随波逐流?
我想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
最近在读保罗沃尔克的《时运变迁》,算是个人的回忆录吧。我们挺怀念那个老头的,美联储最伟大的一届主席,以一己之力顶住了巨大压力,战胜了通胀。农民开着拖拉机在美联储游行,国会议员的谩骂,总统的压力,自己收到的死亡威胁,都没有让他退缩。08年金融危机后,又把他请出来,制定沃尔克规则。
央行行长要成为某种程度的独裁者,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即使在民主社会。
你的决定要动所有人的奶酪,货币是经济的锚,如果让民众投票,有多少人赞成加息呢?你说你为了长远利益,谁又管得了这么多呢,我的股票跌了,我下个月的房贷涨了。
美联储主席都不需要选举出来,而且一经任命,不能撤换。
川普选了鲍威尔,但对他的不听话又无计可施,只能打嘴炮。这保证了少数精英的独裁权。
我突然想到另外一个人,完全不搭界的一个人。
刘慈欣的《三体》大家可能都看过。
主人公罗辑作为面壁者,悟出了黑暗森林法则,并一己之力,对抗三体文明。简单讲,就是三体如果敢打击人类,我就公布你的宇宙坐标,与你同归于尽。
这个威胁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威胁的可信度。你有没有这个勇气来毁灭全人类?有没有这个毅力来坚持这个威胁?
他54年都在地下掩体度过,对鹰派鸽派的不满和欲加的审判都没有理会,终日面对着一堵白墙逼视着三体世界,54年间没说过一句话,三体评估这个威胁可信度高达90%以上,所以不敢采取行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形象从救世主地变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怪物和毁灭世界的暴君。
由于年事渐高以及大部分人对他巨大独裁权力的恐惧,政府决定替换执剑人,罗辑将威慑控制权交给程心后,立刻遭到世界灭绝罪的指控并被拘押接受调查。
五分钟后,三体的打击警报响起。
罗辑的形象很像一个优秀的央行行长,不是黄金,胜似黄金。
货币政策也是这样,保罗沃尔克的威胁可信,市场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不可信,就会继续蹬鼻子上脸。
就像一个小孩,被大人惯坏了,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哭闹,最后就会赢,那大人的威胁就不可信。
货币政策其实并不难,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央行有没有权威性和威慑力,可能比专业性更重要。
这种威慑力,需要人和制度的结合。人要方正坚毅,制度要能保证他的权威。
这两点都不容易,但第三点是可能做到的,就是言行一致,提高透明度。
不要求你说什么做什么,但起码是做什么就说什么。
我们一直是号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那有没有不稳健的货币政策?好像是没有。
这其实是耍滑头,给自己留了后门,就是怎么相机抉择,都可以说是稳健的。
12月27日的货币政策例会,还说自己是稳健中性的政策,今年多次降准,怎么还是稳健中性啦?如果说今年是稳健中性,去年就是偏紧的。但去年我们也是稳健的。
又说是松紧适度,那到底是松,还是紧呢?两头的话,都让你说了,你怎么都对。
就像说影子银行既是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又是资金脱实向虚的罪魁祸首,还是金融市场的必要补充,你是老爷,你都对。
明确政策方向,自断退路,看起来是自己带了枷锁,其实也是保护了自己。
方向都这么明确了,话都说出去了,总不好每年都变,每个季度都变,变的时候多个顾虑,三思而后行,受到外部压力的时候,也多个理由。
解读政策这么多年,尤其到了今年,越来越审美疲劳,看着各种官方表述主要精力在于摆弄文字,既不能一成不变,又要保持连续性,四平八稳,还不能明确方向。我看着都累的,写的人也真不容易。
我在此大胆的预言,2019年,我们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松紧适度。不信走着瞧。
不过,我希望我的预言最终落空, 因为只有当我们开始放弃“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真实的自己,货币政策才可能真正的稳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