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光明日报:教育类有害App顶风作案,必须管
严厉整治之下,有害教育类App为何依然活跃?
近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教育部去年底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来,大量严重违规的App已经下架。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部分App顶风作案,出现涉黄信息,有些不良App换个马甲以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链接游戏和商业广告,有的还有付费陷阱。让人不禁要问,严厉整治之下,有害教育类App为何依然活跃?
答案应该很清楚:虽然政策要求十分明确,但由于各种原因,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什么原因呢?可以很形象地说,个别企业和个人过度逐利的欲望通过互联网魔法幻化出的各种吃人的“妖精”太多太厉害,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这块“唐僧肉”太嫩太裸露。谁来保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部门当然要率先作为,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从根本上管住背景深厚、来路复杂的各路“妖精”。
必须看到,教育部的政策还仅仅限于教育系统内部,只能治标,难以治本,正如有关专家建议,解决教育类有害App问题,必须管住市场,管住生产源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应该认真审视教育领域出现的复杂问题的治理思路和措施。
是该由有执法队伍的部门出手的时候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了政策制度要求,关键是狠抓落实。教育类有害App问题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具体利益,竞争和斗争很激烈,所以,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所有的法律和政策要求都形同虚设。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虽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具有执法权,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没有执法力量,如果由教育部门牵头执法,必须加快建立教育执法队伍,但在当前编制控制极为严格的情况下,不太现实。因此,必须用好已有的市场、公安、消防、城市综合治理等执法部门和机制,由具有执法力量的部门牵头,依照教育部门提出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标准,严格查处,才能真正遏制有害App蔓延势头。
是该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的时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键是根子未除,源头未断。资本的重要特性是逐利,教育事业虽然要合理利用社会资金,但不能被资本绑架或者冲垮。在当前经济增速总体放缓,投资渠道有所收窄的情况下,一些资本更是紧盯教育领域,为了牟利不顾方向、不择手段,甚至不计后果。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亡羊补牢,为时晚矣”的特点,如果等问题发生了再治理,将影响一批人、一代人,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必须将监管关卡前移,从教育类App生产环节开始,就要有严格遵循的标准,就要有一整套的审查标准和准入办法。要建立负面清单和黑名单制度,将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接受全社会监督,对待极其恶劣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姑息,要严肃查处,坚决问责。
是该加强教育部门“外脑”支撑队伍建设的时候了。进入转型期社会,关系重组,矛盾复杂,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一专多能”,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对教育类App的监管,既要求各部门间相互合作,更要求教育部门拥有懂市场、懂技术、懂管理的各类人才,其他部门亦然。面对市场化和信息化双重挑战,在各地普遍反映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编的情况下,要求教育系统必须改变传统的人员配置模式,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再造管理流程,探索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和员额制补充紧缺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弥补人员不足,应对层出不穷的热点难点问题。
是该辩证地看待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时候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总体方向,毋庸置疑,要坚决拥护。但从当前教育领域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来看,很容易将放管服改革精神大而化之,一放免责。当前,有一种错误思潮,好像一加强监管就妨碍了市场自由竞争,就背离了放管服精神。必须坚决纠正这种错误思潮,要全面辩证地理解,什么可以放、什么不能放,要充分认识到,该放的不放和不该放的放掉,都是同样的错误。教育教学服务是提供给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孩子们的精神产品,不能不负责任地一放了之,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市场放管服的规则,教育部门及政府各个部门对公共产品的监管责任不能减少。所以,加强教育类App的监管,坚决治理有问题的教育产品,不管有多大的利益博弈和艰难险阻都要坚决进行到底,这是对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考验。
来源:“光明日报”官方微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