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加紧“补短板”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9-04-01 我要评论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是决定整个木桶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短板不补,其他木板再长也没有实际意义。经济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短板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制约经济发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是决定整个木桶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短板不补,其他木板再长也没有实际意义。经济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短板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制约经济发展质量。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要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必须在“补短板”上下真功、见实效。

  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有短板。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短板是物资匮乏、供给短缺,交通、能源、通信等严重供给不足成为“瓶颈”。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短板凸显了,例如,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是短板;相对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短板;相对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是短板;相对于经济领域,民生领域是短板;从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相适应的角度看,制度供给不足是短板。因此,补短板是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分析起来,着眼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诸多短板中应优先着力补长的是科技创新不足、体制滞后和经济循环不畅通三大关键短板。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存在质量短板的关键原因是创新驱动不足。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创新并把创新成果充分运用到经济活动中,产品质量才能提升,人民群众新的需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经济运行效益才能提高,经济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短板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卡脖子”的滋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势在必行,时不我待,但突破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统筹谋划,把加强基础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作为重要支点。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和教育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短板。

  一是要补基础研究之“短”。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是科技强国的基石。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就要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资料显示,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例多为15%到20%,与之相比,我国这一比例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应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水平,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基础研究。同时,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还应提高基础研究人员待遇,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创设宽松学术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完善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体系。

  二是要补教育之“短”。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变革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不拘一格,对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因材施教。高等教育应把资源更多配置到前沿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让更多具有开放性思维的人才脱颖而出。补齐教育短板,需要继续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提高教师素质的力度,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必不可少。而且,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助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土壤。

  补齐制度短板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必须补齐制度短板。没有相匹配的体制,高质量发展就不能实现,从一定程度上说,体制改革的力度决定高质量发展的进度。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全面深化、重点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特别是以下三个重点方面的改革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重点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非国有资本参股,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同时,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有针对性的“放管服”,国资监管要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优做大。

  二是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无论是财政体制还是金融体制,都对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事关经济发展的质量。庞大的财政预算资金投向哪里、用到何处,能不能避免低效无效投资、实现高效率配置,助推高质量发展,必然依赖于财政体制的完善。因此,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增值税改革,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等。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机制不完善,高效率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金融体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金融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逐步放开准入限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

  三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于,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对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生产出来的东西怎样分配、分配得合不合理,不但影响消费结构、需求结构,而且影响投资结构、供给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离不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配合。缓解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压力、释放消费潜力、有效扩大社会总需求,也离不开收入分配体制的深化改革。现阶段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税收、工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体制机制改革。

  补齐经济循环短板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强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针对的是循环“不畅通”。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济运行也是同样的道理。经济循环“不畅通”,不但阻碍要素流动,而且增加交易成本,造成经济运行效率效益低下。畅通经济循环的要害,是去除经济循环“梗阻”,清理经济循环障碍,使经济各部门各部分各环节互联互通、各种要素顺畅流动。

  从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看,循环“不畅通”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一直以来,地方保护、行业垄断、行政干预、准入限制、所有制歧视等诸多因素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不能在公平市场环境下竞争,市场高效率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资源是有限的。能不能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最有前景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避免或减少资源错配,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循环能不能畅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能不能形成。市场通、循环畅,经济才能活。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畅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循环。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特别是作为其基本形态的金融的支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现在的问题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失衡、循环不畅通,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大量资金“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补齐实体经济短板,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相应地,金融必须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畅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循环,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创造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遏制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要通过多措并举,推动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

  二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城乡经济循环不畅通,是我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差距,使更多资源从收益低的乡村流向收益高的城市,而城市资源甚少流向农村,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城乡经济难以融合发展。破解城乡经济循环不畅通难题、补齐农村发展短板,除了要用“政府之手”更大力度地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农村以外,还必须用好“市场之手”,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使农村资源实现高效率配置,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短板。为此,必须破除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吸引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更多流向农村,把可能外流的农村资金、劳动力留在农村与土地结合,通过市场作用的发挥,提升农村土地价值,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三是畅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循环。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下,各种所有制经济享有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但在现实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依然存在着“隐性壁垒”,不少行业存在着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隔离墙”,有的领域则直接对民间投资“屏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循环不畅通,意味着资源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配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降低,必然导致效率损失。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显然,只有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破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各种障碍,国民经济循环才能真正畅通。

  总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紧补齐关键短板,突破瓶颈制约,疏“堵点”、通“经络”,使国民经济焕发新活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赵长茂]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江西:改革释放红利 发展增添活力

    江西:改革释放红利 发展增添活力

  • 抓住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突破点

    抓住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突破点

  • 北京世园会供电保障实现智能化

    北京世园会供电保障实现智能化

  •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凝聚各方共识:采取共同行动 实现共同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凝聚各方共识:采取共同行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