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新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如何遴选认定的?国家三部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建设成效。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三部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双一流”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
建设“双一流”,江苏“地基”厚
在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上,全国共有42所高校跻身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我省有两所,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全国95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我省有13所高校名列榜单,分别是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双一流”建设在我省省级层面统称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的需要。”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解释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创新型省份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成为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水平大学所创造的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在江苏创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没有高水平大学就没有创新型省份。”
记者了解到,2010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为创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撑”。此后,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高校品牌专业等专项相继组织实施。“四大专项”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维度,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夯实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达111亿元。
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在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去年6月,省政府出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全面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力促一批学科和有条件的高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苏版“双一流”,“4+1+1”
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后,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将如何推进?“从建设内容看,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框架为‘专项+综合’,简要概括为‘4+1+1’。”葛道凯介绍说。
“4”指的是四个专项建设,即江苏已经实施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江苏将持续实施“四大专项”,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并实行滚动支持,预计每年投入17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累计将投入85亿元。
两个“1”是指两项综合性支持。第一个“1”指的是,对所有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不论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省级财政都将给予配套支持。第二个“1”指的是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项目。自2017年起,省财政统筹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对综合办学水平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重点支持;对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办学水平接近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依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培育支持。
据了解,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扩大高水平大学办学自主权意见,意在给高水平大学松绑减负、轻装上阵,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最优环境。
“一流”带动,整体提升
“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东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大将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大力实施“双创人才培养计划”“一流学科攀升计划”“高端师资倍增计划”“原创能力突破计划”等六大支撑计划,争取在原创性成果上形成更多突破,为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到2030年前后,东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位居国内前十位左右、跻身世界前百位。”
南航大学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将按照“特色引领,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以力学学科为基础,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重点建设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争创世界一流,带动整体提升,为国家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校师生很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南信大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负责人感言,此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对学校多年来学科建设成效的充分肯定。“我们不仅要将大气科学学科从全国一流建设成国际一流,也要带动相关学科群协同发展,更要持续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出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服务江苏‘两聚一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