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时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这三条控制线,旨在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的空间格局关系,着眼于推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和空间规划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以相对紧缺的资源赋存支撑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比如,伴随近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一些城市周边耕地数量的“红线”成了随意变动的“红飘带”,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摊大饼”式的发展让不少城市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城市周边耕地、湿地减少了,城市生态带遭到破坏,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城市热岛效应凸显,灰霾天数增加,等等。坚持底线思维,把自然本底守住,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已成为当前各方最基本的共识。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截至今年6月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总体完成,全国有划定任务的2887个县级行政区全部落到实地地块、明确保护责任、补齐标志界桩、建成信息表册、实现上图入库,划定成果100%通过省级验收,成果数据库100%通过质检复核。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稳步推进,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北京等14个城市开展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吉林等9个省份在今年年底前,探索在统一不同坐标系的空间规划数据前提下,有效解决各类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编制形成省级空间规划总图和空间规划文本,其中包括提出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技术规程。有条不紊地压茬式推进,让三条控制线的划定目标、路径日渐清晰。
划定三条控制线仍面临着不少挑战。“三线”不仅仅是表现在规划空间上的三条引导线,更重要的是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政策,以及强调各项政策在空间上的综合性和协同性,这是对管理提出的更加精细化和高效的新要求。三条控制线要划得实、守得住,有权威、落实好,有待于更多创新探索。
划定并守住三条控制线,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举措,彰显了我们党着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这就要求三条控制线不仅要划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更要划在每位领导干部的头脑里、人民群众的心田里;不能只是划完了事,还必须严格执行、有效监管,以确保三条控制线的刚性,使之成为生态保护的带电“高压线”。(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曹红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