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情操不忘初心
“经常一个月都见不到一个人。夜里除了风声和野兽的叫声,能听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跳,孤独得叫人害怕。最难熬的是冬天,最想家。外面白茫茫的一片,雪有齐腰深,想出门散散步,可是根本挪不动腿。”刘军说。
这样的工作环境,考验着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意志力。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像刘军、齐淑艳这样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夫妻瞭望员有20对。
“防火关乎林海的存亡,瞭望工作极端重要。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林场职工工作、生活中,不断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说。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把对林场职工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培养寓于管理之中。
在望火楼墙壁上,到处挂满了森林美图,这都是刘军的作品。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摄影、绘画佳作,是出自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基层林业工人之手。在塞罕坝,爱好写诗、摄影的林业工人比比皆是。总场每年都要将职工的优秀作品征集起来,组织出版诗集、散文集、生态摄影集,分发给广大职工欣赏。总场建立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塞罕坝广播站,各分场支部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在塞罕坝,职工趣味运动会和新年文艺会演已经形成了固定节目。各林场党支部还设置了创新活动室,成立了青年特训营等志愿服务队伍。
“这些树是我父亲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可别在我手里给毁了,要照看好。”刘军翻开林场发给望火楼的生态摄影集,手掌轻轻抚摸着精美的林海照片,深情地说。
正是这些融工作、思想、知识、趣味于一体的特色职工文化活动,营造出了浓厚的思想教育氛围,陶冶了员工的情操,引导员工不忘初心。
环境整治点石成金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金莲映日观赏园,56岁的清洁工张殿华每天要清扫无数遍,将自己的“辖区”收拾得一尘不染。
强化林场和公园景区精神文明创建,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不懈的追求。塞罕坝林场进行卫生环境综合治理,将枝柴、垃圾全部清出场区,更换了破损的边沟盖板和广场砖,增设了移动花坛,每天2次大范围清理卫生,并强化巡查,对新产生的各类垃圾进行及时清理。总场制定了旅游沿线卫生保洁实施办法、景点环卫制度,配齐了保洁人员,增设了垃圾箱,并加大清捡频次和卫生督查力度。卫生区做到管理制度到位、保洁人员到位、垃圾清理到位。
不仅是卫生环境得到美化,公园服务意识也要提升。塞罕坝机械林场制定了旅游标准化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旅游标准化创建领导组织、岗位标准、服务礼仪、考评细则等内容,开展“文明服务标兵”争创活动。在山门售票处和七星湖湿地公园等景区,设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配备了急救箱、充电器。志愿服务人员佩戴醒目标识,对游客进行文明引导。
经过精神文明创建,塞罕坝林区旅游软硬件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目前塞罕坝年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年就超过4000多万元,昔日的砂石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
硬件提升砥砺前行
精神文明软件要抓,硬件也要抓。
今天的塞罕坝林海无际,几十年前却不是这个样子。1962年2月,原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国营机械林场。对当年创业的艰难,今年74岁的退休职工李树老人记忆犹新——放下行李,大家就地搭窝棚,挖地窨子,铺上割来的干草,就算是有家了。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几百人挤在一起。男人睡这边,女人睡那边。有一次,李树起床叠被子,竟然从被窝里抖出一条毒蛇。
“过去‘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现在我们坚持‘山上治好坡,山下治好窝;山上好生产,山下好生活’,要给员工幸福的新生活,生态建设才有后劲。”刘海莹说。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在全场启动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了五期安居工程和两期危旧房改造工程。如今,退休老职工在县城就医,职工子弟在县城读书,彻底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总场制定了大病救助、职工子女考学奖励等一系列制度,每年都定期拉网式走访慰问贫困职工、退休干部职工。
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还启动了标准化营林区建设。在深山营林区工作的职工,如今住的是标准间,有电脑可以上网和山下的亲人联络。林场升级了防火系统,形成由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监测网络,实现林区监控全覆盖。
以前防火完全靠肉眼瞭望,现在有雷达帮忙一起值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我们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对未来的日子,刘军满怀期待。(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