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分册涵括了农耕文化、匠作文化、商贸文化、工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基本覆盖了全部的传统经济门类。每一门类之中,又完整地再现了该门类所蕴含的基本文化风貌。
这套书注意立足中国传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使用中国式话语体系分析、总结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的要义,达到钩玄提要之目的。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格分析中,提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突出风格,就是注重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协调统一,其实质是建筑和谐于自然。作者提出:“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所产生的美感主要存在于室内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而言,它是外部空间;但就围墙所封闭的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通过廊道、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去。”作者还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人’在其中的感受的关注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传统建筑使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在建筑体量上,传统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体量太大。在造型上,传统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要求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古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形式相结合。”在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风格归纳中,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人为本,受儒家、道家、墨家、佛教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制造与使用工艺品的活动中,努力坚持‘重己役物’的思想,这种对主体人的重视、对美的创造才能的发掘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思想精华所在。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它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地位,使物品为人的生活服务,而不至于使人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为物所累。”
对中国传统经济文化价值的评判,一直是全书的主线。在对传统匠作文化的总结中,特别着重分析了工匠的师徒传授传统,认为中国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授方式,主要是家庭内部的代际传授以及师徒之间的技术传承,在没有专利制度的保障下,起到了保护知识产权与技术秘诀的作用,但也严重影响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与升华,甚至导致一些先进工艺的失传。作者充分注意到儒家伦理文化对传统商贸文化的影响,对商业经营理念上的“见利思义”、商业效能上的“先义后利”、商业行为准则上的“取之有义”等文化传统进行了剖析,从不同角度对其文化价值进行了发掘整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玉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