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看神龙汽车能否“重回赛道”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2-05 我要评论

今天中国汽车市场已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微增长阶段。随着市场日趋饱和,竞争也更加激烈,如果没有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推出符合和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即便是高端

  今天中国汽车市场已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微增长阶段。随着市场日趋饱和,竞争也更加激烈,如果没有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推出符合和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即便是高端品牌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企业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问题,从而贻误大好发展机遇。此次神龙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意加快变革

  由于销量大幅下滑,神龙公司近日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有数据显示,2017年神龙汽车全年仅交付37.8万多辆,没能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市场,在汽车这一以销量论英雄的行业,神龙的这份成绩单,引发社会热议并不意外。

  作为我国较早成立的轿车合资企业,神龙有过辉煌。在上世纪很多家庭并不宽裕的年代,其推出的“富康”,一度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它操控稳定、做工厚实,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2015年,神龙年销量曾突破70万辆,大有腾飞之势。然而,与快速上量的一汽大众相比,如今神龙的跌落显示出其在发展中遇到了更大挑战。

  人们对神龙销量下滑原因的分析各有千秋,但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一点,那就是神龙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反应不够快。今天,中国汽车市场已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微增长阶段。随着市场日趋饱和,竞争也更加激烈,如果没有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推出符合和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即便是奥迪等高端品牌,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况且,围绕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升级,创新产品,变革组织,提升效率,本来就是企业积极进取,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神龙做得似乎并不到位。

  客观地讲,作为具有百年历史,规模仅次于德国大众的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集团不乏技术实力。比如,前些年在涡轮增压还没有成为发动机主流技术之时,就已率先开发出了领先全球的1.6THP系列涡轮增压发动机。即使在中国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去年该集团在全球依然实现了363.23万辆的销量,同比增幅达15.4%,这很值得深思。

  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问题,从而贻误大好发展机遇。令人欣慰的是,此次神龙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意加快变革,誓言“重回赛道”。

  据媒体报道,神龙为此制定了新的“三步走”战略路径,并确立了“重回赛道”阶段的三大核心目标:市场份额实现3%,即2020年销量实现70万辆以上;经营利润率在5%以上;质量达到行业前三水平。与目标相对应,神龙开始自我“手术”。从采购领域实行“全体起立,竞聘上岗”,到渠道领域实行“重新划区,集中锁边”,可谓力度空前。近期逐渐回暖的销量,似乎也预示着“疗效”可期。

  神龙要真正“重回赛道”并实现腾飞,除了实行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变革外,还需要强化双轮驱动。

  一方面,要加快新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和投放。产品,是一家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品牌实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外方即使导入相对落后的产品,也因中国市场大,增速快,不愁卖。但现在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就得围绕中国消费者需求,及时开发出好产品。

  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提升营销力。好的营销,既能提高产品的销售速度,又能让产品赢得消费者口碑,进而提升品牌溢价能力。长期以来,神龙的品牌、市场部门分居北京、上海、武汉等三地,缺乏战略协同,营销整合可谓势在必行。应该说,此次神龙将分散的品牌部门统一迁至武汉总部集中办公,有助于总部和两个品牌之间形成更好的互动与协同,提高运营效率。这对于一个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实现品牌、市场部门搬迁整合的同时,神龙不仅要向自己的同门兄弟东风日产取经,更要向从巅峰到低谷再强势反弹,重回全球手机销量前五位的互联网企业小米学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电影好不好看,观众说了算

    电影好不好看,观众说了算

  • 多地政府做“加法”,这些人的“钱途”看涨

    多地政府做“加法”,这些人的“钱途”看涨

  • 定调2018 看各地如何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定调2018 看各地如何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春运期间天气如何?哪个路段易堵?看这份报告就知道

    春运期间天气如何?哪个路段易堵?看这份报告就知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