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如何看待湾区经济?粤港澳三地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具备怎么的条件?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围绕这些热点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你如何看待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我国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辜胜阻:湾区是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是世界创新发展的高地。有研究表明,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海口区域,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依托优良的海湾、港湾、岛屿以及广阔腹地等优势,湾区经济带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和区域经济的突出亮点,以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为代表的湾区经济带,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是所在国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推进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港澳与内地融合、带动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为中国引领新一轮创新发展和新型全球化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有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巨大潜力。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哪些优势与特征?
辜胜阻: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发达的港口群,具有“拥海抱湾”的区位优势与广阔的经济腹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心脏”和“一带一路”的主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以环珠江口湾区为核心,包含了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珠海港、惠州港等多个港口。从地理位置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南接东南亚、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湾,北接长江经济带,西接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腹地将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湾区具备完备的高端产业群,有健全的现代产业集群和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有利于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有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业,而且还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化水平很高的金融服务业。就金融产业来说,粤港澳大湾区中有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同时也有金融中心指数日渐上升的深圳与广州,湾区金融实力强大。
(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发达的城市群,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的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以香港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的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圈,有以深圳为核心的类似“硅谷的”创业创新高端产业中心圈,还有以整个区域为基准的智能制造及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圈,湾区发展兼顾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态环保等各类领域,推动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四)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网,拥有丰富的教育与科研资源,具有一大批创新性的国际化领军人才。《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粤港澳地区的创新指数位列世界第二,创新水平非常高。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是城市群中的核心科教资源,大科技企业和高校是创新的“发动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数量较多,共计173所,多所高校名列世界前50名。在人才集聚方面,深圳就有8万多海外留学人员,能为深圳带来国外尖端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公司管理经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你认为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推进三地的互利合作?
辜胜阻:区域协同发展要求立足于扬长补短、开放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各城市、各区域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共造繁荣,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然而目前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依然面临部分产业同质化竞争、体制差异、文化落差等一系列挑战。因此粤港澳三地需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从优化产业分工布局、聚集人才资源、完善金融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多方面加强协作,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湾区城市群。
第一,在优势互补基础上深化产业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和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培育体系完备、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大湾区内各城市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与功能定位,协同互补的空间巨大。深圳最鲜明的是科技创新产业,香港最突出的是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业,广州是区域制造业中心和科教中心,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制造业实力也非常雄厚,这种差异形成了湾区产业融合和互动合作的良好基础。要整合各方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分工协作体制,打造产业有效衔接、有序协调的产业网络组织体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此外,还要通过深化分工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第二,实施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战略,联合培养多样化人才,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跨区域、跨行业便捷流动与优化配置,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深化湾区教育合作,打造开放共享的湾区高校群,联合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样化人才。可考虑搭建跨区域人才交流平台,创建丰富的访学与交换项目。还要完善支持人才流动的制度安排,加快推出高端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等相关制度。要进一步营造更加开放、自由、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宜业宜居的优质生活圈,吸引更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向湾区集聚。
第三,要加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升湾区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活水”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带来活力。可从“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制造业”等多个维度加快湾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与金融要素的深度融通,推动粤港澳金融机构合作、金融市场互联、金融基建互通、金融人才互动,提高区域资本市场的兼容性。要完善深港通、沪港通、新股通等资本市场联通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鼓励在湾区内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金融技术,拓展跨境电子支付服务,促进区域商品自由流动。要加强区域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推动大湾区内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与法律法规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健全资金融通保障机制与金融风险管控机制。
第四,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活力。科技创新是未来世界湾区发展趋势,创新合作是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点。但粤港澳大湾区仍存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产学研脱节严重等问题。因此,要以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为着力点,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要构筑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对区域内外、国内外以及跨国公司科研成果的引进与应用,打造跨区域的创新联盟以及创新协同中心。要推动深圳创业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势、香港科研发明与金融服务优势与广东的制造业优势有机结合,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核心技术、品牌优势和商业模式。要充分发挥科技大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区域创新合作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科研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核心技术、品牌优势和商业模式。
第五,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陆海空网通达、多港运输联动,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议衔接各大城市圈轨道通勤体系,以港珠澳大桥为主要连接通道,推进交通、边检、口岸、信息通讯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简化港澳通关手续,建立健全“1小时生活圈”,打造内联外通的城市群发展格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粤港澳三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建设国际信息网络核心节点,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融入交通管理体系中,为区内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要发挥多港联动效应,完善湾区海港群与空港群建设,扩展国际业务职能并扩大其辐射范围,将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海港枢纽和全球航运中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辜胜阻: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存在“一国,两制,三关区”的格局,“一国”是靠山,“两制”是特色。香港充分享有“一国”之利,同时也有“两制”之便,通过发挥自身“所长”,将有效解决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所需”。根据2016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已经连续22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依托其自由港的地位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配置全球中高端资源的指挥中心。香港国际化程度高,是协助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是化解国内市场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差异的“翻译器”和“转换器”,有助于将内地的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为粤港澳大湾区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吸引更多要素聚集。据统计,内地过去60%的对外投资经过香港,香港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了国际化、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香港还是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健全,金融机构分工明确,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了强大的金融信息聚集、金融研发和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融资、投资以及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时,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七成人民币离岸交易在香港进行,能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地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粤、港、澳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
辜胜阻:开放互动是湾区协同发展的理念之一,也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推进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的优势显著。因此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湾区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引领区内各地区协同开放。要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独特优势,构建国际对话交流机制和经贸合作平台,鼓励区内各城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战略对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生态环保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携手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此外,还要将湾区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节点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打造与全球投资贸易规则制度相衔接的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湾区国际化水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 专栏)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