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关于“太空探索”的讨论从航天科技领域蔓延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今年2月6日,带着一辆红色特斯拉电动跑车,世界现役最强大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升空,飞向遥远的火星。这是一款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来自马斯克创立的美国私企SpaceX。
反观我国,是否也具备了火箭可供重复使用的技术?未来是否也会有民间资本参与航天研究?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对此发表了见解。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有赶超美国潜力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空间站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光学舱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SpaceX公司的“太空探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可重复使用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可有效降低运载火箭成本,虽然技术已经突破,但尚未成熟。而中国的一次性运载火箭,价格较为低廉,若能持续在“可重复使用技术”研发上投入精力和人才,将有赶超他的潜力。反之,等到国外相关技术趋于成熟,我国在航天领域将会面临威胁。
降成本是民用航天市场发展关键
北青报:如何看马斯克的“太空探索”?
张柏楠:第一,载人航天未来走向民用化、商业化,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们期望的。第二,目前,载人航天技术本身的发展趋于成熟,不像早期的风险比较大,带来的商业效益比较小,(那时)商业投资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正处于转换期,不好说它一定很赚钱,但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客观来说,如果要走商业航天的道路,最根本的还是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民用载人航天的市场一定会起来。这也是马斯克可重复使用火箭、可重复使用飞船这项技术获得关注的原因。当然,我们国家现在也开始进行类似的探索。
北青报:这样的太空探索,是否会威胁中国航天领域的发展?
张柏楠:这种太空探索的影响,主要在于其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技术。这项技术还是比较有颠覆性的,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我认为,这项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一,火箭不是所有的都回收,因为回收要受气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说,这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第二,这项技术在使用时风险还比较大,虽然有成功回收的案例,但实现成功回收的次数不是很多,而且成功回收之后,再使用的次数也非常少。所以我认为,这项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但目前还处于可靠性积累阶段。
民间和商业资本进入航天是好事
北青报:可重复使用技术意味着什么?
张柏楠:可重复使用技术,有降低运载火箭成本的潜力,但目前还不成熟,效益尚未发挥。需要说明的是,马斯克的运载火箭得到了美国政府、NASA的技术和经费的大力支持,相对来说,中国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天生具有价格较为低廉的优势,如果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我们有信心赶上美国等国家的先进水平。否则,等到国外技术趋于成熟,届时将会面临威胁。
北青报:当前航天科技产业对于民间资本的态度如何?
张柏楠:民间和商业资本进入航天,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好事。航天本身就有很多领域是商业运行的,比如商业通信卫星。随着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更多的领域也具备市场开发潜力,例如遥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市场需求,自主启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和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研制,为国民经济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为开拓国际市场、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商业遥感卫星已经发射4颗,可提供0.5米分辨率的高分辨率图像。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可以为城市、乡村、野外、沙漠、海洋、高山任何位置的移动终端和商业手机,提供宽带通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
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
北青报:我国载人航天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什么?
张柏楠:空间实验室阶段已经圆满收官。空间站研制正在按计划进行,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的空间站。
北青报:如何回应外界关心的中国登月计划?
张柏楠:载人宇宙探索是载人航天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领域,也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非常重视,持续关注,并支持开展了前期研究。载人登月应当作为我们近期的目标,很多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一些前期工作已经开展,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早日实现中国人载人登月的梦想。
北青报: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外相比如何?
张柏楠:从1992年进入载人航天领域到现在,一个切身感受是,我们同国外比起来,从原先的“跟跑”状态,逐步变成了现在的“并跑”。那时候主要看外国做什么,我们跟着做什么,遇到一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帮着解决,包括一些原材料等,都很匮乏。但近些年明显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做的事,很多都是跟国外一样的。与航天相关的科技,发展得也很迅速,中国教育的发展也给中国的科技创新培养了很好的人才基础。
相信未来几年,我们的很多航天领域会从“跟跑”转为“并跑”,飞船领域也会实现与世界同步,新一代飞船能力和指标将会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在转向应用
北青报:航天科技人才的培养,目前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张柏楠:挑战还是挺大的。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国家提倡创新,航天作为高新产业,吸引了一大批对航天事业有向往的年轻人投身其中,进行创新。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都能搞创新,相对来讲,航天不再“一枝独秀”,不像以前的吸引力那么大了。另外,航天逐渐在转向商业化,不仅是传统国企,包括一些商业公司、大学都在搞航天研究,所以相互之间争夺人才资源的竞争加剧了。
当然,我们主要还是靠事业吸引人,靠事业留住人,作为航天事业的主力军,欢迎有志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年轻人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这里有最广阔的舞台。
北青报:此前,杨利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已经开始,或将从大学生中选拔,且学历要求将提高至研究生。挑选航天员的条件,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张柏楠:这实际上透露出一个方向:中国的载人航天,实际上已经在转向应用,而不仅仅是实验。初期实验阶段,都是以航天驾驶员为主,有很多都是空军飞行员出身。
之前我提到,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的空间站。建成空间站什么概念?它相当于国家的太空实验室。实验室里不仅仅是职业航天员的工作了,所以需要很多很专业的人才,一类是跟具体实验项目相关的科学家,到太空直接进行相关实验;还有一部分人是工程师,主要从我们这样的造飞船、造空间站的人中选取,负责空间站的修理、维护工作。我相信,将来还会有第四类航天员,也就是“太空游客”登上空间站。不过,具体要根据将来的运营规划来考虑。
我国技术可一次发射十多辆特斯拉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