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是“热”是“冷”?共享经济路在何方?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嘉宾们关注的问题。
在共享经济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中,这一经济形态曾是资本蜂拥的“风口”,但最终一些资本又一哄而散。“不少共享经济平台资源配置能力依然有待加强。”小猪短租CEO陈驰说:“共享模式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共享经济不仅是沉没成本的再利用,还要重构交易成本和体验,如果分享成本很高,使用价值不足,共享就不能成立,无法形成商业模式。”
马蜂窝旅游网联合创始人吕刚认为,共享经济依然处在比拼速度的阶段。“可以冲规模的时候一定会冲规模,当规模拓展到了尽头,才能选择减少投入、控制成本,以期获得盈利。”在线教育平台VIPKID创始人米雯娟同样认为,资本的“进步”在于,已经从关注话题到考虑“未来”了。
车好多集团CEO杨浩涌说,这些变化导致了共享经济正在回归商业本质,共享经济能否成立,要看创业者选择的赛道,“太小的东西,资本很难支撑,资本需要的是企业快速发展和扩张,所以共享经济能够发展起来的行业,首先要规模足够大。不管早期如何补贴,收入最终还是要能覆盖成本”。
滴滴首席发展官李建华看好由海量数据沉淀带来的新场景,“比如,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约车数据对城市交通进行重新调配,比如动态地指挥路口的红绿灯……在这些方面与城市管理部门合作,就有可能带来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网约车业务不断发展,各平台积累的数据不断汇聚成宝贵的资源,为展开智慧交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推动平台数据分析、利用能力提升,实现服务的提升。可以预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在共享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创造新场景的同时,提升共享经济平台的输出效率。
米雯娟则看好共享经济向海外的拓展,“从本质上说,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用互联网的方式高效地连接供给方和需求方,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享经济公司可以考虑用全球的资源来连接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可以考虑在全球复制这种模式”。
陈驰认为,在企业端,“还有一些新的共享经济模式值得琢磨。比如在传统的工业制造领域,随着制造业的转型,会更加强调对个体的赋能、对小团队的赋能,未来甚至有可能实现整个生产模式的去中心化,个人用户可以用到过去的大型公司才能用到的生产线,这就是共享经济在生产领域的拓展”。(经济日报记者 陈 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