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首都北京心脏地带的西城区占地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261个社区,面积虽不大却令世人瞩目。这里是党和国家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国家最高层对外交往活动场所,更是所有社区居民温暖的家。
正是在这里,多年来积淀凝练出一种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内涵的“红墙意识”,把全天候值守的民警,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街巷长,时刻绷紧一根弦的平安志愿者“拧成一股绳”,编织出一张可靠的安全网,更为国际化大都会实现有效基层治理提供了范例。
敢作敢为担当“红墙卫士”
多年来,西城公安被人民群众赋予了“红墙卫士”的称号。称号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西城是首都核心区,党政机关多、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多、繁华场所多、居住的人民群众多。”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西城区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国周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这里,时时都是重要节点、处处关乎国计民生,我们追求的是万无一失”。
很多人还记忆犹新,2018年2月11日13时许,西单大悦城内有人持械行凶,警方当场将嫌疑男子抓获。随后披露的监控视频中,一位手持甩棍勇往直前的女警分外醒目,被网友称为“最美逆行女警”。她,就是西城公安分局西单大街派出所民警渠立萌。
记者站在西单街头放眼眺望,在这个国内著名的商业街区,人潮涌动,周末、节假日的人流量更可高达20余万人次,社会面防控压力极大,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的后果都不堪设想。
设在路西过街桥下的西单大街巡逻警务站,是处置各类突发状况的前哨阵地。在这个24小时值守的“大本营”里,记者见到了渠立萌。这个脸上总挂着笑容、身材娇小玲珑的“90后”女孩,说话办事透着干脆利落。
“既然穿上这身警服,就必须忠于职守。”从警6年多,渠立萌磨练出了随时发现和应对突发情况,快速反应、先期处置的能力,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我们各个警种的同事和保安都冲上去了。我们的岗位在这里,要用最高标准去工作。”
当好“红墙卫士”,不仅需要“敢担当”的勇气,更要有“敢较真”的专注和坚持。在前门大栅栏,53岁的“片儿警”兰文成是个“宝”。他负责的煤东社区内有大栅栏步行街、珠宝市街、前门月亮湾3条商业街和新建的北京坊,门店330余家,出租房屋560余间,大小胡同20条,老字号云集。
“刚来时,黑发廊、黑三轮、非法游商比比皆是。”当过“片儿警”、负责过户籍业务、承担过联防任务的兰文成,一时也有点头大。怎么办?老兰想出以房管人的法子。他用2年时间摸清了辖区全部商户、房屋产权单位、承租户信息,用他略显生涩的“一指禅”电脑操作手法登记造册。盯紧房子这个“落脚点”,违法商铺、不法人员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商业街1200米的胡同,他走一圈要一两个小时,不是步子慢,而是见到商家住户总要聊几句。管片儿12年,老兰靠着“婆婆嘴、勤迈腿”,摘掉了煤东社区治安乱点的“帽子”,成为社区里拧得最紧的“螺丝钉”。
今年初,渠立萌、兰文成和其他8位西城分局民警所在的岗位,光荣入选“红墙卫士先锋岗”。这10个示范岗涉及巡逻防控、执法办案、社区警务、为民服务等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忠于职守的“红墙卫士”,护卫着西城区的安宁太平。
群防群治扎牢“篱笆墙”
西长安街街道,有“京城第一街道”之称,也是“红墙意识”的发源地,街道工作人员素以“红墙人”自居。西长安街街道工委书记陈振海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红墙人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红墙意识’是引领街道全方位建设的精神力量”。
多年来,街道领导班子把树牢“红墙意识”、培育和发展“红墙意识”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红墙意识”已经成为街道建设发展的“红色基因”。工作中,处级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当好“领头雁”;社区党委、支部书记尽心尽力做好“排头兵”。
一年前,西城区1402名街巷长“走马上任”。街巷长信息、联系方式写在每条街巷胡同的“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公示牌”上,居民拨通电话,就能跟自己街巷的“大管家”唠唠嗑,聊聊烦心事,找找解忧方。
东西走向的东安福胡同位于中南海新华门路南,东临国家大剧院,西接北京音乐厅,全长452米,共有15个居民院,居住143户383人。刘美娜担任这条离长安街最近的胡同的街巷长已有一年。
“当好街巷长不容易。”文文静静的她告诉记者,万事开头难,管好胡同这个“家”,心里必须有本明白账。通过多次下社区调研,她通过梳理完善《街巷基础数据台账》和《十有十无工作台账》,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
“一个篱笆三个桩”,治理街巷更需要一个靠谱的团队。刘美娜把热心胡同建设的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组织起来,成立了街巷理事会。在北新华街社区住了将近40年的社区治安志愿者王广纹,就是理事会成员。王大妈说,这些年居民们越来越有安全感,随着胡同的疏解整治,出租房扰民的情况消失了,邻里也更和睦了。
街巷长制为解决问题开了“直通车”。社区居民告诉记者,“前些日子有根电线杆歪了,街巷长一接到电话就立马处置了。居民有事儿,社区有事儿,片儿警、街巷长、理事会成员随叫随到,让大家倍儿有安全感”。
居民安全感的提升,近8万名西城志愿者功不可没。他们穿着红马甲、臂佩红袖标、头戴小红帽,组成一支特殊的群防群治队伍。她们是铁路护路巡防员、矛盾调解员、“胡同侠”、“邻里消防队”……治安巡逻、站岗执勤,是她们的日常生活;守护治安也是她们的强项。因为大多年龄60岁上下,女性占七成,她们被亲切地称为“西城大妈”。
“红墙周边无小事”,维护地区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政治责任。“我们将继承发扬好‘红墙意识’这个‘传家宝’,持续提升地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陈振海说。
根本在于“人民”两个字
“长期以来,西城人形成了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优良传统,‘红墙意识’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红墙意识”是工作生活在红墙边的西城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党员干部到广大群众,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
西城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离党中央最近”,区位决定了特殊的使命和责任。“红墙意识”正体现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是“四个意识”在北京西城的集中体现。是西城区党员干部群众把“四个意识”转化成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
而源自西城的“红墙意识”,也正是北京全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锻造一支对党绝对忠诚、让党中央充分信赖放心的干部队伍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近日召开的“红墙意识”座谈会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传记创作委员会主任董保存说:“‘红墙意识’,首先是对干部提出的,是对党员提出的。‘红墙意识’的根本就在于‘人民’两个字,说到底是一种人民意识。”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刘岳说,“红墙意识”是西城红色历史的传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创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城生动实践结出的硕果。
不久前,由西城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打造的西城区“红墙意识”党性教育基地正式挂牌。近千平方米的展厅里,“红墙意识”的内涵、外延以及实践经验得到全面展示,体现出西城区党员干部群众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服务中央工作、落实首都功能、造福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
在“红墙意识”指引下,零碎繁琐的基层工作越来越有条理。以西长安街街道为例,近年来就建设了街道大数据社会治理创新中心,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设“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平台,为居民提供90多项服务;将清理出来的空间改造为“红墙系列氧吧”“口袋花园”和共享单车停放处……
“红墙意识”这个引领西城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同样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生平认为,“红墙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治理在‘单位’,如今,治理界面正转向社区和居住场所,以及网络社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眼中,“红墙意识”的塑造和运行实践,为在国际化大都会实现有效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个范例。
徜徉在游人如织的红墙边,西城区的居民们发现,盛开的白玉兰花朵比往年更繁茂、更娇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采访组 成员:李 力 杨学聪 张 雪 胡达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