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传统工匠”跃升“智造先锋”——记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4-29 我要评论

他出身机修钳工,却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潮中跃升为智能制造的旗手;他最初学历只是中专,手下却带着一批博士、硕士。他将“传统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最终变身为“智能制造

  他出身机修钳工,却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潮中跃升为智能制造的旗手;他最初学历只是中专,手下却带着一批博士、硕士。他将“传统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最终变身为“智能制造”的典范——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高铁工人刘云清。

  钻研学习专业技能

  1996年,中专毕业的刘云清进入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跟着老师傅学习维修数控机床。

  “咱们干维修,要学的可不光是维修技术。”师傅的这句话深深地烙进了刘云清的脑海里。凭着对数控技术的热爱,刘云清不断刻苦钻研,很长一段时间,他过的都是“车间、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他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进口数控设备维修理论书籍,先后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学习。

  那些年,数控机床大都是从国外进口,出了故障也多是请外国专家来维修,这种时候,刘云清总是半步不离车间地观摩学习。

  每天吃完晚饭,刘云清就到车间转转,琢磨机器的构造,思考维修中的关键难题;每当生产上有需要,他就设法动脑筋解决现场问题。他也因此逐渐成长为全面系统掌握数控设备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设备故障维修的专家。

  “设备名医”名不虚传

  如今,刘云清行走在车间机器群组之间,就能敏锐地从轰鸣声中感知哪一台设备出现了异样情况,并能精准判断出“病因”。

  让刘云清奠定“设备名医”称号的是他对一台价值380余万元的日本进口卧式加工中心的抢修。

  2010年9月份的一个深夜,睡梦中的刘云清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叫醒。当时,公司正在生产一批汽车支架样品,负责一道关键工序的日本OKUMA卧式加工中心突然出现故障,生产临时中断,而距离约定的交货时间仅剩不到20个小时。

  机器一启动,刘云清就感觉到异常,运转时发出的声响与平时略有不同,经过仔细聆听,刘云清立即判断是线路板出了问题。刘云清大胆提出了国产化改造方案。新的技改方案涉及5块线路板、300余条线路、3万多个元器件,制造商为了保护技术,其线路板还加装了保密措施,改造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两个半小时后,刘云清改造完按下开机键,结果顺利开机。

  “技改大王”大显身手

  2008年,因为国外技术垄断的原因,作为关键工序设备的数控珩磨机只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故障频发。刘云清是个喜欢钻研的人,骨子里也有股不服输的劲头。难道中国人就不能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数控珩磨机吗?

  翻阅大量资料,分析各种数据,改造闲置废弃设备……为了测试珩磨的相关工艺数据,刘云清尝试了100多种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质,对珩磨浮动结构的设计验证也有数十次之多。经过数千次反复试验后,首台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诞生了。它的精度、成品率、安全控制等各项性能远超国外同类设备,而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数控珩磨机的开发升级已进行到第六代,并实现了对外销售。

  2015年,公司成立了以刘云清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创新团队加入到了创新创业的征程中来。两年来,该工作室共取得科技成果35项、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自主研发设备200余套,设计建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7条,创造产值1.5亿元。(经济日报记者 薛海燕)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天眼”FAST首次发现并认证毫秒脉冲星

    “天眼”FAST首次发现并认证毫秒脉冲星

  • 陕西米脂“4·27”恶性袭击事件犯罪嫌疑人被检方批捕

    陕西米脂“4·27”恶性袭击事件犯罪嫌疑人被检方批

  • 工信部将联合相关部门打击治理“伪基站”“黑广播”

    工信部将联合相关部门打击治理“伪基站”“黑广播

  • 北航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特色展示项目

    北航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