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洪群联:切实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水平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5-03 我要评论

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知识密集度最高、高层次人才就业最集中的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短板,

  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知识密集度最高、高层次人才就业最集中的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短板,应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创新为基点、以深化改革和持续开放为关键举措,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 产业蓬勃发展 开放水平提升 支撑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良好,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提升。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

  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放管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日益发展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7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生产性服务业也成为大众创业的热门行业。2017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设企业增长24.3%,高于全行业增速14.4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1.1%上升至2017年的14.5%。其中,相较于旅游、运输、建筑三大传统行业,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幅更加明显,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贸易结构调整。

  在对外投资方面,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生活性服务业对外投资大幅下降,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投资同期快速增长。2017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29.1%和8.6%。

  在利用外资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93.2%,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增速分别达到162%、41%和133.3%。

  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与制造业融合步伐的明显加快,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能力正在加强,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物流服务向智能化转型也在推动制造业节本增效。

  发展瓶颈亟待打通

  ◢ 竞争力较弱 结构不合理 改革待推进 制度需完善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短板。

  一是总体实力相对较弱。总体上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实现长足发展,尤其在高端领域、高端环节,竞争力较弱,并未充分发挥其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在40个参评国家中,我国排名第17位,与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等并不相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服务不发达的现状有关。尤其是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领域,我国市场占有率较低,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潜在风险。例如,在信用评级市场,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已控制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市场,这一情况很值得关注。

  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比重提升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趋势,但也要看到,这一阶段比重的提升主要来自金融业的迅猛发展。2017年上半年,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8%,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之下,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规模还比较小。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

  三是改革滞后、成本上涨等因素制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集中表现在主辅分离不到位、事业单位改革缓慢、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等。具体来看,金融、电信等行业垄断性较高,科技、研发等行业的许多市场主体是国有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也不够灵活。

  同时,近年来企业各项成本上升较快,挤占了一定利润空间,影响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期投资,行业创新活力不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密集、“轻资产”特征突出,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较难,高端人才税收负担偏高,“营改增”后部分成本和进项无法抵扣,加重了企业综合成本。这些都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

  四是监管制度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许多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依靠市场力量发展起来的,历史短、速度快,相关监管部门缺乏对新业态发展趋势及时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客观上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体系。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新兴服务市场无序竞争现象日益突出,部分领域风险隐患较大,这也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对此,监管部门需尽快转变监管方式,加快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多措并举持续推动

  ◢ 向改革要动力 向升级要活力 向政策要支持 向体系要潜力 向开放要空间

  进一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需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发力。

  一是继续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措施尽快落地,加快清理完善涉及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投融资改革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修改。具体来看,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准入政策进行清理,破除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隐形限制;进一步放开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等领域,加快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信息等领域的步伐,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和发展空间;放宽民间资本投资的税收抵免政策和纳税扣除适用范围,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产业。

  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协调推进去杠杆、防风险任务,尤其要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欺诈等行为,引导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进工业主辅分离和事业单位改革,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研究制定国家服务业标准规划和行动计划,尽快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出台一批国家标准,研究制定推进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应加大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优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使产业项目资金从支持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向人才、技术等创新投资倾斜。结合“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支持政策。根据生产性服务业“轻资产”特点,调整相关管理办法,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引导企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拓展服务范围。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健全相关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的建设。

  四是推动构建社会化、多元化的服务监管体系。改变传统监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的监管方式。探索建立服务业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促进服务业跨界融合监管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全程协同监管。鼓励多方参与,实现从政府单一监管模式到社会多元化监管模式转变,最终建立起政府、协会、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和媒体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灵活有效的社会化、多元化服务监管体系。

  五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开放。要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体制改革,在有序开放、规避产业安全风险的前提下,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与国际通行的开放规则接轨。制定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外商投资投向商务、设计、电信等高端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加快总结和推广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区域的经验,继续推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和比重。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的谈判,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行业标准的过程中占据主动。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鄂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邓亚南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鄂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邓亚南接

  • 4月份互联网巨头再度加码“乡村战略” 农村商业生态正在改变

    4月份互联网巨头再度加码“乡村战略” 农村商业生

  • 新一轮联合国气候谈判开幕 《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求突破

    新一轮联合国气候谈判开幕 《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 中联环境:环卫智慧机器人首次亮相

    中联环境:环卫智慧机器人首次亮相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