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个别地方政府求快求大心切,大幅提高流转土地规模,甚至要求“一个月完成全年70%的流转任务”;
个别村庄耕地总面积只有2000多亩,农民申请流转经营耕地总量竟远远超过面积总数;
极个别农民看准当地政策漏洞打起歪主意,琢磨通过假流转来骗取政府补贴……
通过转包、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有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适度规模化、现代化,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目的。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之一,以农民自愿为前提的流转也是一件多赢的好事。
但是,个别地方政府这样“下指标”“催进度”,“大干快上”片面追求“快流转”“多流转”“大流转”,“面子工程”虽光鲜亮丽,实则落地漏洞颇多,可能导致好事变坏事,甚至可能酿成祸事。
具体而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以一家一户小规模自主经营为主。农民的农地经营模式、经验都是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换言之,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化农地经营经验、能力的个人和组织其实有限。个别地方“运动式”土地流转,使得大量农地交到大规模农地经营热情高涨而经验欠缺的个人或组织手中,一旦遭遇自然条件、市场行情、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困难,结果很可能是农地经营者“元气大伤”,甚至“折戟沉沙”,农地承包者的利益难以保障。如果大面积出现实际经营困难,甚至有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
土地流转推进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切忌“大干快上”。个别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的冒进可能是出于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急切心情而考虑不周,大都是更多着眼于短期成绩,将土地流转的本意和长远抛诸脑后,与党和政府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不符合农民利益,更不符合国家利益。
对于当前存在的“运动式”土地流转苗头,相关部门需严厉整饬,防大患于未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定要摆好自己的位置,扮演好“向导”和“服务”的角色,切不要把好事办成坏事、祸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