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日新月异实力更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说起行业的变化,这些来自一线的代表难掩激动之情。
令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感触最深的是,大家对发展北斗的思想意识上的变化。据王淑芳介绍,起初交通运输行业并不了解北斗,“有人觉得GPS用得挺好的,没有必要发展北斗”。但是,随着大家对卫星导航系统知识的熟悉和了解,逐渐意识到卫星导航逐渐深入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一旦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应用安全会产生很大威胁。于是交通人开始主动应用北斗,掀起“北斗热”。“十几年走过来,人们因为用上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而感到自豪。”王淑芳说。
“我刚执行了一个引航任务,和两个同事共同将世界上最大的矿砂船‘招商梦1’安全引领出江,这可是40万吨级的散货船,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姚泽炎表示,20世纪80年代初,自己几天轮到引一艘船,现在每天引一到两艘船;那时船只有1万吨至2万吨,现在能引10万吨至20万吨的船。
“改革开放40年,随着国家对海上救捞事业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救捞队伍取得了快速发展。”广州打捞局“华天龙”工程船工程总监钟松民表示,救捞队伍刚建立的时候才120人,当时靠手拉、肩扛,而现在,空中有救助直升机,水面上有大型专业救捞船舶,水下有抢险打捞装备,形成“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
强化服务意识能力更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方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能力水平。
安徽蚌埠公交集团驾驶员杨苗苗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蚌埠大约只有十几条公交线路,而现在达到65条,公交车辆也增加至1700多台。“公交优先就意味着老百姓优先。我们为特需乘客开通了特制公交。蚌埠还有微公交,行走在大街小巷,能够把乘客送到家门口。”杨苗苗表示。
方秋子是北京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收费员,立足三尺岗亭,努力练就娴熟技能,提供快捷通行服务,“秋子服务”品牌成为首都高速公路服务品牌标杆。
建设交通强国干劲更足
着眼发展大势,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决策部署。交通运输部提出,到2035年我国进入世界交通强国行列。这令广大从业者备受鼓舞,干劲倍增。
“交通强国一定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跑得更远。”王淑芳表示,下一步,将带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王淑芳工作室”团队,把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成熟技术引入交通行业,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以姚泽炎名字命名成立的引航工作室,是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姚泽炎表示,要更好地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工作室平台作用,在技术创新、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帮扶咨询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升长江引航服务能力,使狭水道引航技术在世界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建设交通强国是新时代每个交通人都要重视的一个课题。”钟松民表示,作为我国海上救捞队伍的一员,要对标国际同行,真抓实干、苦练内功,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提升抢险打捞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雷)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
北斗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共同构建了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格局。北斗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但我们坚持了下来。中国有了北斗,世界有了北斗。
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姚泽炎:
我一直在长江上从事引航工作,30多年来,引领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船舶7000多艘次,这个数字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4年进出长江外轮数量的总和;引航里程72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跑了18圈;创造了33年安全引航无事故、服务零投诉的纪录。
安徽蚌埠公交集团驾驶员杨苗苗:
我是一名快乐的公交车驾驶员,手握心爱的方向盘在蚌埠的大街小巷奔跑,在10米车厢里用真心和真情为乘客服务。24年来,我安全行车100万公里无事故;服务乘客500万人次无投诉,车厢整洁率和服务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广州打捞局“华天龙”工程船工程总监钟松民:
“华天龙”是亚洲第一艘具备4000吨起重能力的打捞工程船。正是依靠这些大国重器,我们才成功打捞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并于2014年成功整体打捞57000吨散货船沉船“夏长轮”,创造了世界整体打捞散货船沉船吨位的纪录。
北京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收费员方秋子:
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与百姓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通过我的收费窗口只需要2.5秒。大家选择高速公路通行要的就是节省时间、快速通行,所以哪怕提升0.1秒的速度,我都会付出100%的努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雷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