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年轻人叫张磊,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1990年出生的他,已是一名共产党员,目前是万山区卫监局临聘工作人员。
2016年1月份,张磊向万山区卫生监督局领导主动请缨,来到黄道乡白屋场村扶贫,“我想趁年轻挑战自己,去农村锻炼锻炼,体现出‘90后’年轻人的价值”。
来到白屋场村,原本有着心理准备的张磊,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一时不知所措。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群众工作如何做?张磊的压力不小。
白屋场村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仅有耕地848.3亩,属一类贫困村,全村共379户1691人,其中贫困户100户344人。村里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水平偏低、无集体收入等诸多实际困难摆在了张磊面前。
如何才能尽快接上“地气”?张磊坚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他开始吃农家饭,和村民聊家常,挽起袖子干农活。在近900个日夜里,他进家入户,摸清贫困户底子,积极参与村级事务,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别看他是‘90后’,那可是扶贫攻坚的主力军,修路、架桥、通自来水、电网改造,改变村里的农业产业结构,都离不了他。”白屋场村党支部书记姚茂春说。
张磊带着记者在村里走,他随口就能说出这是谁家的地,去年种了什么,今年种的什么;村集体经济香柚有多少亩,水产养殖有多少尾;危房改造多少户等。
“全村379户,贫困户有100户,其中56户缺资金,14户因病致贫,11户缺劳动力,9户因残致贫,6户因学致贫,2户缺技术,还有2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说起村里贫困户的情况,张磊如数家珍。
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脱贫,张磊和黄道乡扶贫办、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一起,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确定村里发展香柚种植产业。
为了解决香柚种植土地问题,张磊通过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流转了400亩土地用于丹香柚种植。
目前,该村香柚苗圃处于管护阶段,14万株苗木已被订购,除自村留用外,年可实现纯利润100万元,其中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贫困户将分成48万元,管理者分成16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
在张磊的协助下,白屋场村成立了“丹香柚育苗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流转土地、基地打工、股权定期分红等多种方式获得工资性、经营性、投资性等多种收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这小伙子有能力,有想法,是个干实事的娃。在他的帮助下,我也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养家了!”正在护理香柚苗的李桂花说。
“在这里既挣了工钱,又学了技术,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真算是安居乐业了。”正在苗圃里干活的贫困户老刘笑着说。
自白屋场村开展香柚种植以来,张磊邀请农技人员在基地组织现场培训20次,累计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免费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00余册,不仅提高了农民的香柚种植技术,而且还增加了种植效益,推动了“扶贫柚”变“致富果”产业的快速发展,让“荒土地”成了“花果园”。
2016年以来,白屋场村脱贫84户27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4%,已从贫困村中出列,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以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戴鹏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