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一个社会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但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正直、努力的人生,这样的人当沧海横流时,方显英雄本色。”这是83岁的殷鸿福院士对青年学子的勉励告诫,也是他六十余载地质勘探生涯的真实写照。
治学:矢志报国
受中学地理老师的启蒙,少年时代的殷鸿福便对地球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幻想,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这颗星球是怎样的光景?1952年,好奇心的驱使下,17岁的殷鸿福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开始了他的地质勘探生涯。1956年5月,刚刚完成本科学业的他迫不及待投身到西北一线,他想亲自见证,那些潜藏在地底深处的化石古迹,到底记录了什么秘密。
不久,殷鸿福又回校深造,跟随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遵仪院士攻读古生物学研究生,从事三叠系地质学与双壳类和腹足类古生物学研究。在那个经费、设备、技术都受限制的年代,年轻的殷鸿福向当时权威标准“雷口坡组属于拉丁朝”发起挑战,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系,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
1980年,殷鸿福赴美进修。进修期间,他的专业知识和治学精神获得美国学界认同,先后受邀赴耶鲁大学、纽约科学院等著名科研机构讲学。进修结束后,美国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研究部门向他发出邀请,许诺高薪,期望殷鸿福帮助他们进行石油勘探。“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要把我的知识献给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殷鸿福毫不犹豫地回国。
科研:求实创新
1961年,在取得硕士学位后,殷鸿福选择留校任教。他在北京地质学院的讲台上,一站就是57年。课堂之上,他手执教鞭,严谨、细致;科考路上,他带领学生奔波于崇山峻岭寻找上古时代遗迹,不知疲惫。“那年,我们跟着老师骑马在青藏高原科考。有些路段马都无法上去,只能跟着藏族向导徒手攀爬。老师腿上有旧伤,涉水的时候我提出背老师,但是殷老师却和队里的小伙子一起,卷起裤腿在雪水中穿行。”他的学生姚华舟回忆道。
凭着这股子“钉子精神”,殷鸿福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重大突破。1986年,他提出了以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初始标志的观点,经过七年论战,他的观点被国际主流学界认可,并奠定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一门古老学科,古生物学一直遵循传统研究方法,殷鸿福意识到,国内传统的地层学做法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的需求,为了开拓局面,他带领国内研究团队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生态地层学、生物成矿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并提出完整的全新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
育人:浇灌桃李 明目正心
虽然常年在外跋山涉水,但殷鸿福从未放松教书育人。即便年至耄耋,他依然坚持在全国各地开设免费科普讲座。在殷鸿福看来,越是基础扎实,越是能为以后的研究铺设道路。
每年九月,殷鸿福都会给地质专业的大一本科生上《普通地质学》这门课。许多本科生在听完殷鸿福院士的《普通地质学》后都这样评价,“他讲课十分严谨、细致,并且对学生特别热情”,“而且他的时间观念非常好,每次上课他总是会提前5到10分钟进教室”。
在做人德行上,殷鸿福更是以身作则。一件衣服穿很多年,经常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往返于家庭、教室、实验室之间。虽然是院士,但他坚决不享受院士待遇。“钱够用就行,把钱留给更有需要的人。”他多次以不同方式捐资助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