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的乡村变化多多,到村落走一走,来田间瞧一瞧,奋进的乡村处处皆景,幸福的笑脸时时闪现。
乡间土路变成宽阔的柏油路,傍晚摸黑的街巷装上了亮堂的路灯,杂乱的街巷变身绿树夹道,昔日的干打垒、地窝子早已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居富民房所替代,几近荒芜的庭院如今果菜满园、畜禽满圈。
乡村风貌有“颜值”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硕县委和县政府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投资4.5亿元,因地制宜,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完成21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各级“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融入其中,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乌什塔拉乡大庄子村人居环境规划整齐,房前花团锦簇,一切都井然有序,穿着时尚的村民怡然自得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大庄子村的村民阿不力孜 · 艾义木说起了这些年的变化:“以前最害怕下雨,一下雨院子里、路面上到处都是湿泥巴,但几天不下雨,路上尘土又没过脚脖子。你再看现在,出门就是柏油路,路边种上了树,晚上有路灯照明,多处安装健身器材。到了晚上,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唱歌、跳舞的人可多了。”
沙梁湾村村容村貌。
在沙梁湾村,80岁的村民单占会感慨道:“四十年前,一家好几口挤一间屋子,房子既小又简陋,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如今的房屋既宽敞,又安全,冬暖夏凉,住在这里比城里还好。”
如今,在和硕县的乡村,无论春夏秋冬,走在乡间道路上,处处是乡村独有的风景。村子美,环境靓,不一样的乡村风情,让老百姓不但生活得舒心,出门在外还多了一份自信。
乡村庭院藏“内涵”
环境好了,生活美了,可口袋里没钱也不行。以前,由于缺水,村民家的庭院大多成了杂物院、牲畜圈。现在,灌溉水渠通到了每个家庭,为庭院经济、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自2017年10月以来,全县1542名党员干部、各级“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农家大院,与各族村民一道开展庭院整治。
村民们发展庭院经济。
按照“住宅区、养殖区、种植区、杂物区”四区分离的原则,因户施策,把每家每户都建成了“农家乐”。引导群众在庭院里做文章,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搞特色农业种植、特色禽畜养殖,发展乡村游“农牧家乐”,全县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庭院变形致富计”。
用一亩地的庭院产生十亩地的效益,看似不可能的事在苏哈特乡苏哈特村实现了。今年年初,在工作队、村“两委”的帮助下,贫困户李来元建起了小拱棚,在庭院种植了韭菜、土豆、豆角等。截至目前,实现庭院收入1.3万元。
李来元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庭院却能为我带来这么多的收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乡村环境好了,前来品尝农家饭、民族特色美食的游客也多了起来,走进农家园采摘有机瓜果蔬菜成为了一种新“时髦”。工作队因户施策,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民发展农家乐、牧家乐,为全域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为农村农牧产品找到了广阔的市场。
苏哈特村美丽乡村庭院。
在塔哈其镇阿尔文德尔文村村民巴力杰家,小庭院里建起了两个蒙古包,自家的牛、羊制成风干肉,院子里种着各类蔬菜,还养起了鸡、鸭、鸽子,他家每年实现收入3万元以上。“现在生活都好了,好多城里人喜欢到园子采摘水果、蔬菜,现场品尝草原风干肉,都说我这的农家饭好吃。”巴力杰高兴地说道。
目前,全县各乡镇有30家“农家乐”,其中,3家自治区四星级农家乐,9家三星级农家乐。现如今的和硕县乡村不仅有“颜”,而且更有“值”,实实在在的庭院收入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幸福感更强。
乡村文明迎“新风”
“物质精神两手抓,口袋脑袋一起富”。和硕县教科局驻塔哈其镇祖鲁门苏勒村工作队把乡村文明新风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塔拉村阿迪力风情园。
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活动,工作队通过走访入户、农牧民夜校、文体活动等方式,完善村规民约,将村容村貌、家庭卫生纳入每月卫生评比当中,表彰先进典型;文体活动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典型,用身边的典型引领乡村文明新风。
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实现了“周周有夜校、有演出,月月有活动、有评比”的目标。如今,村委会大院充满了欢声笑语,红歌赛、时装秀、趣味活动、篮球赛等轮番上演,参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已成为村里的新风尚。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文化活动室,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踏着欢快的节拍,尽情舞动,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沉浸在幸福里。“晚饭后,我们每天都约在一起跳舞,既缓解了一天的疲劳,又增进了与邻居的感情,真是太开心啦!”村民侯淑萍兴高采烈地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早已变成了“俏模样”。如今,乡村美,庭院富,文明新风引领新时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展望未来,和硕县委和县政府、各级“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还将带领各族群众迎着新时代的春风,踏着新时代步伐,一路前行,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作者:贾洪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