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副中心怎么建?北京副市长这样解答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9-01-12 我要评论

中国网财经1月11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林念修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

  中国网财经1月11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和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介绍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国网 宗超 摄影)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国网 宗超 摄影)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到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否可以借鉴?谢谢。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在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一章专门阐述了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大家知道,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大家都生活在北京,北京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超大城市发展的普遍问题,我们在建设城市副中心过程中吸取中心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引导城市副中心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一个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北京解决“大城市病”作出示范,不能延续老的路子,要未雨绸缪,防“城市病”于未然。主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着力点:

  更合理地确立城市布局和结构,以和谐宜居为标准,将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现在我们脚下的核心区人多、密度大,城市的拥堵情况就多一些,需要在城市布局上进行合理控制。同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大幅度提高生态空间规模,城市副中心有40%是生态空间,不是绿就是水,一般新城从来没有过这样高的生态空间规模。

  建立更良好的职住关系,将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从现状的1:1.3调整到1:2,到2035年达到平衡,基本实现在副中心工作、在副中心居住。鼓励功能兼容和复合利用,就近满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闲等需要。完善住房体系,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商品住房调控体系。加强与公共交通耦合,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一次换乘便可到达。

  建立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1.1-1.2公里/平方公里,密度还是比较高的。建立更舒适的绿色交通,构建小街区、密路网,建设230公里的城市绿道,让市民在水岸、公园、街巷、广场充分感受到步行的魅力。

  打造更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实现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贯通163公里的连续滨水岸线,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

  建设更韧性安全的城市保障体系,建设碧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等新型市政设施,兼顾城市的市政功能与景观服务需求,建立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体系。

  打造更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生活需求,让城市更有温度。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设施,主要是城市副中心级的文化设施,从规模和等级上是地区级,展现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要,让城市更加包容。

  同时,城市副中心不是一张白纸,还有不少老城区,现在100平方公里大部分还是建成地区,需要以新促老、新老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开展老城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弥补老城功能上的不完善,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合理把握节奏,保持历史耐心,逐步治理“城市病”,通过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更积极、主动地对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的城市环境和运行质量,保障中央政治中心功能的有效高效运作,做好“四个服务”,这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中民乡邻“麦田计划”开班 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中民乡邻“麦田计划”开班 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 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副局长罗智峰被“双开”

    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副局长罗智峰被“

  •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 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在十个方面“先行示范”

    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在十个方面“先行示范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