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问“稻”22年,中科院院士刘耀光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9-01-24 我要评论

“苍穹何所以,问稻(道)无穷极,子是田中人,何惧担重泥(仲尼)。” 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学校科技楼5楼。走出电

  “苍穹何所以,问稻(道)无穷极,子是田中人,何惧担重泥(仲尼)。”

  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学校科技楼5楼。走出电梯,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首五言诗。不畏艰难、只求甚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刘耀光最想告诉学生们的箴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

  问“稻”22年,刘耀光团队探寻杂交水稻的“穷极”,解密杂交水稻育性分子机理,近日,由他牵头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百年华农来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探穷极
探穷极

  水稻育性分子研究“中国声音”

  提到杂交水稻,人们首先会想到袁隆平。上个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及团队在海南三亚发现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至今,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杂交水稻广泛应用的背后,究竟为什么雄性不育材料可以培育不育系?又是什么机理促使它产生不育?世界许多国家都尝试揭开谜底。1996年,刚刚从日本回国的刘耀光凭借对自然规律背后机理的满腔好奇,就这个问题开展研究。

  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刘耀光围绕杂交稻育性研究问题,刨根问底了22年。科研道路上,总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总会遇到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对于农业科学研究者来说,还要顶着风吹日晒,亲自下农田种植、考察材料,是真正的“田中人”。

刘耀光说,他能坚持下来,最核心的驱动力还是“兴趣”,“做科研的乐趣,就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有新发现,看到新的成果。”
  刘耀光说,他能坚持下来,最核心的驱动力还是“兴趣”,“做科研的乐趣,就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有新发现,看到新的成果。”

  22年的坚持,团队取得了原始创新性成果,包括克隆了三系杂交稻育种中广泛应用的野败型和包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的相关基因,阐明了其分子遗传机理,首次揭示核质基因互作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克隆了水稻杂种不育与亲和性的基因,首次发现了多基因复合座位控制杂种不育并阐明了分子遗传机理,提出了克服杂种不育性的技术方法;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遗传资源。

  如今,该项理论成果已成功应用到杂交水稻培育中,帮助国家培育出更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但刘耀光说,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阶段性的,因为“科学没有止境”,未来团队还将继续对多个水稻杂种不育基因进行分子机理研究。

担仲尼
担仲尼

  “一门三院士”传承科研精神

  在实验室的外墙,张贴着团队每一位在研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照片及对应的姓名、指导老师。和在实验室里忙活的“白大褂”形象不同,照片里的学生都穿着款式统一的西装,神采奕奕。

  这是刘耀光和团队的主意。“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刘耀光说,就像企业有企业文化,希望科研团队的师生也有自己的文化,“现在有些"90"后、"95"后心理比较脆弱,我们把团队的精神面貌气氛搞好一点,对学生的心理也有正面引导作用。”

  第一次见到导师刘耀光的场景,来自广西的博士研究生曾栋昌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他的研究生面试考场上,刘耀光坐在几位导师中间,一些常规问题问完后,曾栋昌怯生生地表示,自己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刘耀光马上展露笑颜说,“英语不好没关系,只要努力,什么都不怕。”这给了他莫大(博客,微博)的鼓励。

  待人和煦,待己却严苛。只要不出差,刘耀光都会在办公室工作,晚饭后在校园散步一小会儿,又回到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学生有问题,随时都能找到他,晚上离开实验室,也常看到他的办公室亮着灯。

踏实勤奋的科研精神,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传承。围绕“问稻”,华农“一门”出了3位院士。刘耀光的老师是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卢永根的老师是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8年,刘耀光当选中科院院士。

  踏实勤奋的科研精神,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传承。围绕“问稻”,华农“一门”出了3位院士。刘耀光的老师是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卢永根的老师是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8年,刘耀光当选中科院院士。

  “当刘老师的学生6年,我不仅克服了语言方面的短板,更被他的兢兢业业、勤奋热情所感染,希望以后能在农业科学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一代又一代华农“田中人”,将和曾栋昌一样追随前辈老师的脚步,继续问道农业科学,继续追逐星辰大海。

  记者陈芳庭

  图片受访者供图

  校对居伟强

  作者 陈芳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教育~广东教育头条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棚改变局来了!多地2019年 目标“腰斩”,专项债或独木难支

    棚改变局来了!多地2019年 目标“腰斩”,专项债或

  • 广西贵港:诉前检察建议送6200多吨废物“回家”

    广西贵港:诉前检察建议送6200多吨废物“回家”

  • 山东梁山:诉前检察建议让10余亩苗圃“复活”

    山东梁山:诉前检察建议让10余亩苗圃“复活”

  • 乘高铁赴港买年货成“新潮流”

    乘高铁赴港买年货成“新潮流”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