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她正式提出辞职,一度引发哗然——此前,曾代表美国多次“退群”并为之“激烈辩护”的她,一度被视为特朗普政府的坚定追随者。
谁也没想到的是,在她已正式离职两个多月、外界对其印象逐渐淡出之际,“妮基·黑利”这个名字再次成为国际新闻的主角。
这一次,事关中国。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昨天(14日)刊登的一篇文章,透露了这个秘密:
在联合国有意任命中国外交官夏煌担任秘书长大湖地区问题特使(副秘书长职级)的关键时刻,妮基·黑利曾试图从幕后阻挠这一任命。
但她最终失败了——
1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亲自宣布了有关夏煌的任命……
“黑利通过私下渠道,试图阻止对夏煌的任命”
尽管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职位如今已不罕见,但当《外交政策》披露的这段秘辛大白于天下时,其背后透露的诸多信息依然令人震惊——
为了佐证这一事实,《外交政策》分别援引三位了解内情的美国和联合国官员的采访信息。
“黑利作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所做的最后几件事之一,就是试图阻止秘书长对夏煌的任命。”文章说。
报道还指出,黑利办公室与秘书长方面的沟通是在幕后进行的,但后来的公开任命表明,她的努力失败了。
夏煌大使的最新职务到底有多关键,以致于行将离开联合国的黑利就算拼尽全力也要阻止这一任命的发生?
对于这个职位,新华社此前在对夏煌的报道中曾有介绍:大湖地区位于非洲中东部,指环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基伍湖等湖泊的周边和邻近地区,包括十几个国家。连年战乱使大湖地区成为世界上冲突、饥荒、瘟疫和难民集中的地区,有“非洲的火药桶”之称。
单从“非洲火药桶”的名号来看,处理这一问题的特使就需要具备高超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而夏煌大使,无疑是联合国眼中的最佳人选。
联合国官网登载的声明显示,夏煌有着30多年在全世界的外交工作经验,曾担任多个高级职位。他对非洲事务尤为熟悉,曾担任中国驻刚果(布)、尼日尔、塞内加尔等国大使。
去年3月,夏煌偕夫人在中国驻刚果(布)大使馆举行离任招待会时,使馆官网的照片显示,刚总理穆昂巴与夏大使夫妇依依不舍。
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令美国忌惮
夏煌是首位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热点问题特使的中国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报道称,除了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职位,中国此前还没有外交官担任过如此高级别的职位。
“此任命具有象征意义”,法媒称,这表明中国在联合国系统内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非洲发展与推动和平议题方面也都占据主导地位。
而这,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忌惮的。这也才有了黑利企图阻挠中国外交官任命的失败“插曲”。
“黑利的失败凸显美国对联合国关键职位的人事安排的影响力受限。”《外交政策》文章这样评价道。
联合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高恩则告诉《外交政策》:“美国可能突然就要面对疏远联合国所造成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美媒看来,美国在联合国话语权的“减弱”,与此前美国频繁“退群”有很大关系。
报道援引了美国在2017年退出《巴黎协定》时古特雷斯的一番表态。当时他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说,美国此举“令人极其失望”。
有批评者直言:美国政府对联合国的态度是“虚伪”的:一边想疏远它,一边又想遏制中国在其中的影响力。
一些学者甚至指出,即使在候选人不是中国人时,美国的反对也越来越没有效果。
去年8月,联合国大会批准智利前总统巴切莱特为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美国曾反对此项任命,但最终也被驳回。
这个过程甚至有些“戏剧性”:就在黑利发出呼吁,让古特雷斯中止对巴切莱特的提名的同一天,巴切莱特的任命获得了通过。
专家:将会有更多中国外交官担任联合国高级职务
接受《外交政策》采访时,理查德·高恩再三强调:
中国正在联合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除了中国外交官被赋予更高级别的职务,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方面,中国派出了最多的维和人员,超过其他四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维和人员总和。而且中国还是联合国会费的主要承担国之一。
也正因此,当一位美国前驻非洲情报官员试图质疑被任命后的“夏煌将站在联合国的立场上,还是会代表中国的利益”时,他旋即遭到了外国网友的反驳。
有网友指出,非洲国家曾因西方国家殖民掠夺而陷入困境,中国通过与非洲国家的贸易等使它们的情况逐步改善,当然会受到欢迎。
“我觉得这个任命完全没问题,除非我是个美国参议员。”他说。
“中国在非洲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国家,我们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阮宗泽表示,由中国外交官来担任特使,可以利用自己同非洲各国的友好关系进行更好的沟通,对于维护地区和平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中国外交资源的一种展现,“因为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比其他国家都要好。”
事实上,有美国前情报官员自己也承认,中国外交官更多进入多边国际组织,对于美国也是有好处的:
“据我观察,中国通过联合国框架在非洲的行动是最富有成效的,并且也与美国利益冲突最小。”
阮宗泽认为,今后或许还会有更多中国外交官担任联合国热点问题特使。
“这样可以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说。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