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张桥居民区是上海现存最大的棚户区之一。与棚户区一条沙泾港之隔的高端楼盘,均价已经接近8万元/平方米。 |
光复里位于上海内环苏州河畔,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兴旺一时的居民区。一些中外街头艺术家在光复里的残垣断壁上创作,留下大片涂鸦。 |
一位老太太在狭窄的过道里晾晒衣物。张桥居民区没有物业管理,居住条件窘迫。 |
普陀区俞家弄只有470户人家,却有500间出租房,全部人口数量1600人,其中有大量外来租户。8月17日,俞家弄地块完成旧改征收签约。 |
俞家弄的一面墙上写有居民的留言,充满市井味。 |
红旗村曾经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问题最突出的城中村,位于普陀区中心地带,由7个自然村组成。去年,红旗村完成五违整治工作,将转型生态商务居住区,并建大型绿带公园。 |
去年夏天,红旗村为防止扬尘还铺设了绿色网格布,一位居民在平地上散步。曾经,红旗村地块内常住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流动人口更甚,最多时将近10万,鱼龙混杂。 |
施工队已经进驻俞家弄进行拆除,一位市民骑车从废墟旁经过。 |
高乔基地由高家浜、乔家塘两个自然村演变而来,这块占地100亩的居住区曾是徐汇区内规模最大的城中村。2014年,记者走访时,为确保居民区治安秩序,进出需凭证。 |
高乔基地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即便在3月凉意袭人的夜晚,有些居民依旧在半露天的走廊里洗头冲澡。 |
日前,上海市虹口区张桥地块成功达到房屋征收项目征询签约率生效比例。这意味着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城中村到了谢幕的时刻,2516户张桥居民将乔迁新居,开始新生活。
张桥地块的居民,最早的在上世纪30年代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移居到此,沿着河浜密密麻麻搭起了许多私房。岁月如梭,人口繁衍,私房一层层往高处建,不规则的屋檐几乎连在一起,弄堂越来越昏暗,整个棚户区如同迷宫一般,苔藓让原本就湿滑的地面变得更不好走,对门的两户人家甚至无法同时推开玻璃窗。
在上海,像张桥这样的城中村,其实依然存在。从高处俯瞰,绿树掩映中,一座座摩天大楼崛起,勾勒出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但散布其中,配套设施滞后、生活条件落后的城中村,却是城市地图中不和谐的一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中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与城市节奏脱节。城中村改造,刻不容缓。
近年来,上海市城中村改造有条不紊地推进。普陀区市级重点整治地块红旗村“城中村”综合整治全面完成;青浦区4个市级试点“城中村”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宝山区西街村老镇改造动迁工作正式启动;徐汇区采取四大措施整治“城中村”邹家宅;松江天马城中村改造启动;奉贤区肖塘城中村安置房一期项目完成地下车库工程建设……
《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开展郊区城镇旧区改造,重点开展已批方案的“城中村”项目改造。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上海中心城区改造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3.6万户。规划提出,用城市更新理念推进旧区改造,通过拆除改造、综合整治等方式,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整用地结构,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要求,逐步、有序地推进城中村改造。
过去几年间,《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了上海部分城中村,定格下充满市井味的画面,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与记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