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科尼会展中心,向世界展示了划时代的 iPhone;与此同时,一个(群)默默无闻的人正用 C++ 编写着两年后才始发的比特币。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乔布斯手中的 iPhone 和它催生的移动互联生态,将 Web 2.0 带向顶峰,也让苹果成为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而始终匿名的中本聪发明的比特币,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开启了加密货币时代,并改变了人类对于互联网未来的想象。
人们期冀互联网有一个去中心化的版本,苦 Web 2.0 久矣。在这个阶段,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被极大扩展,但同时 Facebook 等巨头也各占山头,利用用户的隐私数据牟利。
需要强调的是,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只是 Web 3.0 理念在金融领域中的其中一种试验。上月,央行等 10 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币圈,在政策的明确之下,有人趁乱渔利,有人如鸟兽散。
回归到本质,去中心化,以及对互联网公正的诉求,才是 Web 3.0 的核心理念。有趣的是,恰好在今年 4 月,加密货币总市值达 2.2 万亿美元,正式超过了苹果公司。
Web 3.0 这个理念,仍在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等革新者的推动下继续发展、深化,持续涌现出像加密插件 Mask Network 和去中心化写作平台 Mirror.xyz 等创新产品。这些创新尝试都指向,在币圈乱象之后,对 Web 3.0 的实践回归了。
另一边,加密风投领域最近也颇为活跃。今年 6 月,知名风投 a16z 宣布旗下第三只加密风险基金成立,规模达 22 亿美元,从 DeFi(去中心化金融)到比特币应用,再到 Web 3.0,涉猎范围广泛。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11025s/128/w2048h1280/20211025/0fb8-ea3688f3b3952ccb108e50f388d720ed.jpg)
革新者涌现,资本追逐,他们催生的 Web 3.0 到底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人们如此急切呼唤 Web 3.0,反映了旧互联网的什么弊病?
Web 3.0 是怎么来的?
在讨论 Web 3.0 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之前的版本。a16z 的合伙人 Chris Dixon 指出,Web 1.0 大概的时间跨度在 1990 年到 2005 年。最开始,这个计算机互联协议只有工程师能够操作,直到网景公司在 1994 年推出第一个浏览器,更多普通人才得以参与到互联网之中。
但在 Web 1.0 时期,普通人几乎没有能力在互联网上创造资产或内容。一个个承载资产和内容的独立网页,几乎都需要专业人才能实现。因此,这个时代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类似于传统媒体的网络结构:只有少数节点能够发声,多数人只是看客。
新千年后,随着个人主页的标准化与流程化,互联网演化成了 Web 2.0,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社交网络。以 Facebook、Twitter 等为代表的产品,以一种低成本、流程化的方式,帮个人搭建表达渠道,人们也借此连接了起来。与此同时,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设备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表达和连接的成本。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11025s/214/w2048h1366/20211025/23ac-1384ba357f45c19a9cb7680b2d8a7a14.jpg)
Web 2.0 完全是效率导向的,它消减了信息传递的摩擦,打破了信息传播对于时空的依赖,发现一个个用户乃至社会的痛点并切实解决。然而,这种对效率极致化的追求,催生出了一个个集权中心。
毋庸置疑,由一个全知全能,可以照顾到所有参与者,并可持续的单一节点进行所有决策,效率最高。然而在 Web 2.0 的体系中,用户作为一种资源,被不同的项目抢夺、竞争,以便后者形成数据垄断。
现在,用户内容都被托管在科技巨头的服务器上,虽然内容本身比互联网早期更多元,但对这些内容的托管和分发却也空前集中。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被一个个从体验到中台,再从中台到数据库的垂直体系绑架,成为笼中之鸟。数据成为更加封闭的资产。
但服务所有人的巨头也可能会「宕机」,2017 年,亚马逊 AWS 的一个故障让美国数百家网站,包括 Slack 和 Quora 服务瘫痪。除此,科技巨头也会审查言论,一个发声者被他们屏蔽,用户通常是无法回溯的。
同时,这种对数据的垄断也极度压迫了创新。不管市场出现了怎样的体验和产品创新,数据寡头总是能「大鱼吃小鱼」,迅速带着它的数据子民重新垄断市场,长期来看,寡头压制了创造性产品的持续性诞生。试想一下,近年来,用户们在手机上是不是装的都是巨头产品,几乎看不到小公司产品?
那么,如何替代这个系统的中心?「比特币」这个作为 Web 3.0 先驱的伟大发明,给出了一种解法。
单从效率来看,比特币是一种效率极差的金融结算系统:它每一秒能够处理的交易数基本很难超过 5 笔,而且处理每一笔交易所消耗能源是远高于任何中心化结算方式的。这是它的技术结构本身决定的: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对所有节点进行广播。但与此同时,它实现了一种以往都没有办法在虚拟世界实现的东西:权力中心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