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婷是几乎所有环保记者最熟悉的人,回答记者的各种问题成为她的日常工作。 |
李云婷是几乎所有环保记者最熟悉的人。每次只要发生重污染过程,记者们最想第一时间找到她。为什么会有污染?为什么污染会这么重?什么时候会重新好转……一连串问题抛向她。她不慌不忙,冷静地逐一答疑解惑。
作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是最能回答清楚上述问题的专家之一。工作18年来,她推动并见证了北京空气质量预报制度不断完善,从周报到如今的实时发布,从只说“优良”到如今详细发布包括PM2.5在内6项污染物具体浓度。如今,她带领的团队对重污染过程的识别率高达90%以上。作为一名十九大代表,李云婷说做好空气质量预报、摸清污染和PM2.5的“门道儿”是自己最想做好的本职工作。她很欣慰,因为北京的蓝天正越来越多。
也曾焦虑“污染浓度怎么就降不下来”
1999年,李云婷从环境管理专业毕业来到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从此便开始跟空气质量的各种数据打交道。2008年奥运会前,李云婷出任当时的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副主任,投入到奥运会的工作质量保障,“奥运前后我们一共建设了20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这些站点从建设、运行到维护都是我们自己做,每个人几乎都成了设备专家。”也是在这一年,李云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2011年秋冬季节开始,PM2.5和空气质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李云婷更忙了,每次重污染过程,需要她和同事专注会商预判:何时来?有多重?适合启动什么样级别的预警?都得非常严谨地分析。“我们平时每天会商两次,重污染期间会大大加密频次,最多时每个小时都需要调一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公众发布消息,一直忙到后半夜。”李云婷说。除此以外就是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李云婷带着同事和京津冀及周边省市区的同行一起分析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应对建议。
李云婷坦言,以前遇到重污染天自己就会有些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大气条件的不确定性,“重污染经常是说来就来,浓度怎么都降不下来。你很难预判它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公众又特别想知道。”李云婷说,近年来各地都建立完善了重污染应急预案,应急减排都有章可依,自己也踏实了许多,“一旦预测到重污染,我们立即提前启动减排措施,就是有效果。我们盯着污染浓度,升到一定程度就停住了。”
从2014年至2016年,监测中心支撑北京市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54次107天,对重污染过程识别率及启动率均在90%以上。摸清空气污染和PM2.5的“门道儿”,李云婷和同事们迈出了一大步。
宣传环保从娃娃抓起很重要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环境监测展厅2007年起对社会公众开放,10年来接待各类公众参观上万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两岁半。很多次的开放活动李云婷都担任了主讲。她利用每一次机会宣传公众参与对于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重要性,“遇到冒黑烟的车您可以拨打12369举报!有人管!”李云婷曾经对一位市民老太太说。
连家里的儿子也明白她的工作,“他从小就会说"一有污染,我妈就得去单位"。”李云婷笑道,孩子上幼儿园时有一次邀请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李云婷带着几张讲解片去了,“都是很简单的图,有蓝天,有监测PM2.5的膜等”,李云婷说,她介绍的时候,本来坐着的孩子全站起来了,一张张好奇的面孔,围着她问东问西,听得特别专注。“环保科普从娃娃做起,很有必要。”她说。
我们治理方向是对的空气会越来越好
转眼间,李云婷跟空气质量已经打了18年的交道。长期与公众最关心的话题打交道,让李云婷的语言表达格外谨慎。她希望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客观的,可以反映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含糊。
这几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给了李云婷更大的信心,尤其是今年连续6个月创下历史同期最低值,“说明我们的行动和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并且不断在发挥作用,我们如果一直朝着目前的方向走下去,会有令人期待的成果。”
成为十九大代表,李云婷感到特别光荣。她说自己又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过去这五年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尤其空气质量取得了巨大改善。”她说,自己期待着十九大胜利召开,为下一个时期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描绘更美的蓝图,“我们将按照十九大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进。相信PM2.5浓度会越来越低,蓝天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张航 文并图 J067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