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解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问题,需要的不是工具,不是技巧,而是转变观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先生一头银发,而提出这句话的场合,是近日在清华美院报告厅举办的清华五道口X造就“第三种智慧”主题分享活动。
74岁的柳冠中是媒体笔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发展。而关注柳冠中的人群,其实不止于设计领域,年龄跨度则相距数十年。从清华的课堂一直到网络空间的问答,都可以找到关注他的身影。比如在知乎上,就有一位年轻人这样说,“我觉得柳冠中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老爷爷。
关于柳冠中,在清华大学官网,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1984年创建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
曾有媒体用这样一句话来记录柳冠中的那段往事——《艰苦创业,蹬着三轮车创建中国首个工业设计系》。这句话的来由,是当年建系所需的许多重要材料,都是柳冠中用三轮车一点点拉回学校的。
作为恢复高考后首批赴海外访问的学者,柳冠中曾前往当年的西德国立斯图加特设计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深造。那是1981年,在包豪斯之乡的学习,使他深深体会到模仿传承已不适用于现代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至关重要。三年后的1984年3月,学成回国的柳冠中受命与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王明旨一起,筹建我国首个工业设计系。
对动手能力的重视,正是许多学生对柳冠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柳冠中就曾带领工业设计系的师生参与上海南京西路的规划改造。此后,又与海尔、华为、联想、奔驰、三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密切合作,更有一些前瞻性、概念性的设计作品。
这个冬日,在清华美院报告厅这个“主场”,一起聚焦“第三种智慧”的,还有IDEO全球CEO兼总裁Tim Brown等嘉宾。Tim Brown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和设计思考者之一。
而关于“第三种智慧”,柳冠中其实早有阐释。比如他那句常在不同场合被不同人引用的话——“我坚信:"设计"应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
柳冠中把设计地位锚定于“将决定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这第三种智慧,让我们既能避免陷入科学的误区,又不会过分沉迷艺术的癫狂”。
十九大报告50余次提到创新,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设计思维”、“创新驱动”也成为了嘉宾阐述的重点。
关于创新,柳冠中在演讲中说,“艺术关注的是浪花掀起的彩虹,设计关注海平面是否提升了。设计是最靠近人类社会最核心的东西。设计关注的是大众。设计是背后的逻辑,是体系,是一种创造行为,是更为合理健康的生存发展方式。设计研究的是实事求是、适应性地解决问题。解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问题,需要的不是工具,不是技巧,而是转变观念。”
Tim Brown也表示,“当今世界,仅有运营效率已经不够,企业应从高效运作的机器转变成丰富多元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突破性增长。而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将是其创新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实践、分享和生成新创意的能力。”富有创新竞争力的企业,有着显著不同的行为方式,善于兼顾运营效率和创新竞争力,这将是未来企业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次演讲结束后不久,12月4日,清华大学网站编发了一篇名为《学者之声工业设计断想(节选)——柳冠中》的文章。文中,收入了柳冠中这样的文字——“设计要有危机感,不应都从"幸福"入手,更不能空概念地跟国外技术噱头牽引。设计师也是多类型的,不要都跟当前所谓主流,设计总体来说是超前的、带预见的。关注一下当前的国际局势,就会感到芒刺在背,设计就无动于衷吗?”
从德国归来已三十余年,柳冠中依然记得当年在包豪斯之乡的感悟——模仿传承已不适用于现代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至关重要。
那次演讲当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清华美院联合IDEO共同打造《创领中国2030》——首个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创新领袖发展课程,旨在培养有设计理念和情怀的创新企业领袖,让设计驱动创新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