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杂音不时在西方响起。其中,具有理论色彩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说颇为引人关注。为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其含义,客观辩证看待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者围绕相关话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杂音不时在西方响起。一些人把古老的“修昔底德陷阱”作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对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的多位国际关系专家认为,中美可以打破国际关系的“铁律”,避免大国争霸,共同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世事变化——
旧学说是否适用新格局
“修昔底德陷阱”这一2000多年前的学说,被很多人认为依然是当前国际关系的“铁律”,这种看法站得住脚吗?斯巴达和雅典争霸的一幕会再次上演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认为,今天的世界发展出现了新特征,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这不仅大大弱化了大国对抗的意愿,更显著降低了彼此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风险。“尽管大国之间依然有矛盾和竞争,但是引发正面冲突的条件和环境都变了。人类也在不断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结了历史经验,非常具有时代先进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学说的历史背景是欧洲城邦时代,与当前的历史环境完全不同,不适用于当今世界。“那个时代是资源驱动的,各国都要争夺有限的资源。今天的世界是创新驱动发展,只有各个国家加强合作,才能推动创新,取得更大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表示,当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国之间有很深的经济依存关系,降低了爆发全面冲突的可能。此外,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大国全面冲突的可能,同时人类理性也在不断取得进步,使用非战争方式解决问题正在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想法。这些因素都与其他历史时期大国之间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张文宗认为,中美间“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命题的提出,是随着冷战后中美两国间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而浮现的。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与作为守成大国的美国之间确实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美国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在经济上超越美国的宣言书。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重振美国,让美国重新伟大,中国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强国战略,“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两国的结构性矛盾”。美国政府最近发布安全报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战略对手。“修昔底德陷阱”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也印证了中美间“修昔底德陷阱”存在的客观性,中美竞争性的加剧或将导致两国关系“滑落陷阱”。国际热议——
中美关系举足轻重
张文宗认为,各国国际关系学者对于中美关系走向均高度关注。中国与美国是国际关系中的“大象”,举足轻重,中美两国间无论是联手或“闹掰”都会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各方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期待也不一样。一方面,美国的重要盟国希望中美间的竞争更激烈些,这样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提升美国对其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既不希望中美关系走得太近,也不希望彻底“闹掰”。如果中美关系交恶,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美经济深度“捆绑”等因素,相关国家无法从中受益,结果只能是一损俱损。万一中美关系掉进“修昔底德陷阱”,“这将是国际政治的悲剧,是中美战略界的失败。中美领导层、战略界、舆论界和民众都不希望中美关系以爆发战争的形式收场”。
阮宗泽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和”的基因,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是以和平为基调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平不仅蕴含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中,也是当前中国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中国提出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乃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都是这种基因的体现。”
"修昔底德陷阱"是西方文化体系的产物,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以西方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构建起来的。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文明古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乃至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王义桅说,中国的周边环境复杂,也决定了中国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从任何方面来说,中国都不存在争霸的可能,所以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主要在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怎么想、怎么做。”
避免误判——
战略沟通必不可少
2015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发表演讲时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那么,哪些战略误判可能导致“修昔底德陷阱”?阮宗泽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大国之间一旦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是对在西方世界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零和思维提出的警告。“习近平主席希望他们能够与时俱进,转变自己的国际关系思维。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对外政策,习近平主席提出这个问题,正是表达了中国的态度。”
“战略误判首先就是美国看到中国崛起,就要围堵中国,把中国当作竞争对手。中美两国确实有竞争关系,但是这种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谁能领导21世纪经济新业态的竞争,是谁能推动21世纪全球共同发展的竞争。”王义桅说,如果说美国有敌人,也不会是中国,而是对于世界发展和创新的无视。美国需要警惕的不是中国,而是其他形形色色可能出现的问题。
张文宗认为,中美在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基础有助于跨越陷阱。军事上两国都是核大国,都拥有摧毁对方的能力,这遏制了双方的擦枪走火,同时两国军方在避免海上和空中意外摩擦等方面有具体的操作流程,较好地管控了潜在的军事冲突。在经济领域,美方虽有通过发动经济战削弱中方经济竞争力的冲动,但中美经济利益高度“捆绑”,每年5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美方不会贸然行动,两国企业界都支持中美经济进一步融合。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双方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远远没有达到当年美苏争霸时意识形态战争的地步,中国如今的发展模式,还不构成对美国的威胁,中美完全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同时,密集的人文交流,也缓释了两国间的潜在冲突。
吴心伯表示,对于大国关系来说,高层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比如,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保持了高频率的沟通,这种元首互动对于两国建立战略互信十分重要。中美关系走向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之间的互动效果如何。
王义桅表示,从当前来看,中美两国来往十分密切,已经形成了两国友好往来的现实基础。中美双边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中美相互留学生人数持续攀升,每天近1.5万人往来两国之间。人民热爱和平,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强烈。这些都是中美友好的基石,也是避免双方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有利条件。
“对于中国倡导的国际关系,美国国内有一些强硬的反华派很排斥,但是也有人认为要认真对待。应当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的人员往来,这对于两国关系和平相处十分重要,有助于改变各种成见。”阮宗泽说。
“两国要加强战略沟通,继续加深经济融合,军事层面开展更多交流,就重大敏感问题达成协议,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要激化矛盾。”张文宗强调,中国在与美国打交道时,要把中国的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底线说清楚,要明确告诉对方,政治渗透、颜色革命、网络颠覆、分裂中国等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这有助于减少双方的战略误判,共同跨越陷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惠喜 袁 勇)
系列新闻:
中国有能力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