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一条红旗渠 一辈子的精神家园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4-11 我要评论

2004年10月3日,正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红旗渠精神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到场参观并和当年自己带队修建红旗渠时拍摄的老照片合影。图/视觉中国 姓名:

2004年10月3日,正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红旗渠精神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到场参观并和当年自己带队修建红旗渠时拍摄的老照片合影。图/视觉中国
  2004年10月3日,正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红旗渠精神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到场参观并和当年自己带队修建红旗渠时拍摄的老照片合影。图/视觉中国

  姓名:杨贵

  性别:男

  终年:90

  去世原因:因病去世

  生前职业:红旗渠总设计师

  生前住址:北京方庄

  杨贵家的客厅里有两排沙发,铺着紫底白花沙发巾。沙发的款式很老气,沙发巾也磨得露出线头。

  上世纪90年代,河南林州的乡亲来北京,如果住不起招待所,便会摸到这处位于方庄的公寓,向杨贵借宿一宿,几张沙发并排放在一起,就是一张窄窄的“沙发床”。儿子杨志勇说,20年间,数不清有多少人在家里住过,“都是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有来看病的,有来找工作的。”

  杨贵曾是河南林县(后改为林州市)的县委书记。从1954年到1973年,杨贵当了将近20年的县委书记。在任上,杨贵耗费十年时间,主持挖掘人工引水渠“红旗渠”,彻底解决林县地区干旱问题,杨贵因此蜚声海内外,被称为“红旗渠”总设计师。

  4月10日0时48分,杨贵在北京方庄家中因病去世,终年90岁。去世前,杨贵告诉保姆王相云,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再回红旗渠看一看,不能再给因修渠身亡的民工扫墓。

  “部长的家,装修还不如我家”

  北京方庄一处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小区内有一排三层的旧式公寓楼。杨贵的家,就在其中一栋公寓楼的一层。

  小区里,杨贵是名人,新任保安到岗,都会先认识杨贵。不仅仅因为他晚年官至副部级,是小区里不多的“高干”,更是因为“红旗渠总设计师”的名号。对于50岁出头的那一辈人来说,“红旗渠”三个字太响亮了。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工,前后历时近10年。据新华社报道,周恩来曾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杨贵,正是红旗渠工程的主持者和总设计师。“红旗渠”落成那一年,杨贵41岁。从1982年调任农业部算起,杨贵在北京生活了36年,期间住过很多地方。1992年左右,杨贵搬进方庄,从此再没有离开。

  杨贵的家,满堂都是上世纪90年代风格的旧家具,油漆斑驳,有的地方木板已经翘起。只有满墙精装的“大部头”书籍,提示着房主的不同寻常。

  杨志勇说,在接老家人去家里的路上,乡亲们往往很兴奋,“看看部长家里啥样”。可是进了家门,打开灯,“嘴上不说,眼神里还是失望的”。有比较直爽的老乡,会直接脱口而出:“部长的家,装修还不如我家!”

  客厅的正当中,挂着一张长4米的图画:群山环绕,一条河道冲出巨石。画面右上方,是杨贵被毛泽东接见的黑白照片。

  画中的河道,正是杨贵一辈子念叨的红旗渠。保姆王相云也是林州人,从小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陪在杨贵身边三年多,王相云说,杨贵经常讲起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往事,一直到去世前,即便是说话已经不大清楚,杨贵还在喃喃自责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再回红旗渠看一看,不能再给因修渠身亡的民工扫墓。

  红旗渠精神

  魂牵梦绕大半辈子,红旗渠与林州的山水,早已和杨贵融为一体。但实际上,杨贵并不是林州人。

  1928年,杨贵出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14岁起,就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1945年春,17岁的杨贵担任汲县五区区长。时任新华社记者的穆青曾经记载,当年汲县农村,妇女在纳军鞋时,会唱一首歌谣:“纳呀、纳呀、纳军鞋,杨贵、杨贵、好区长,鞋壮、路长、打胜仗,保卫咱解放区好时光”。

  1954年,杨贵从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调任林县县委书记。当时的林县,经济极度落后,主要的原因是地表水匮乏。

  《红旗渠志》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饮水长年困难,有一百多个村要跑5公里以外取水吃。杨贵第一次下乡考察,想找个地方洗把脸,主人端上一个铁洗脸盆。杨贵发现,脸盆只有烩面碗大小,水还只有半盆。这边洗着脸,那边不停地“叮嘱”:“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用洗脸水喂牲口哩!”

  在这种情况下,“兴修水利”成为摆在杨贵面前的第一要务。自1957年起,杨贵先后主持建成英雄渠、淇河渠等水利工程,但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林县依然延续着“十年九旱”的“传统”。

  问题的根源在于水源。从地图上看,林县境内有浊漳河、淇河、淅河等多条河流,但是由于山路崎岖,这些河流多为季节性,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属于枯水期。

  1960年,杨贵带着林县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沿着浊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翻山越岭去上游寻找水源。在山西平顺县,杨贵发现了浊漳河主河道,经过测算,浊漳河常年流量为每秒30立方米,年径流量达到7.3亿立方米。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杨贵提出的口号下,一项凿壁引水的工程开始了。从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到1966年干渠建成通水,全部工程则于1969年7月全部完工。

  此后的近半个世纪,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代名词,成为一部现当代著名小说的主题,成为杨贵一辈子离不开的山河。

  4月10日,杨贵家的灵堂正中,挂着这样一副挽联:“太行山今泣春雨感天悲 红旗渠长流泪水动地哀”。

  “红旗渠”三个字,跟随了他一辈子。

  未能成行的扫墓

  从1954年到1973年,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近20年。保姆王相云说,即便后来担任副部级职务,生活中的杨贵,“一直没离开林州”。

  每天清晨,王相云会给杨贵准备早饭,通常是小米焖饭,再把黄豆洗净,打出一杯豆浆,“偶尔吃馒头片,一般就吃一片”。

  杨志勇说,父亲生前最爱吃的,就是林州出的小米粥,以及“把黄豆和小米掺在一起,打成糊糊吃”。这种糊糊,杨贵早上吃完嫌不够,可以当午饭、晚饭吃。

  王相云刚来时,杨贵每次都要求她坐下一起吃,还给王相云夹菜。“这么大的干部,吃点好的补补”,在王相云的劝说下,杨贵给自己加了餐:每天喝一杯牛奶。“这种不在乎吃喝的生活习惯,是以前打仗时养成的”。

  王相云说,杨贵很少提起战争年代的事情,只是到了阴天下雨时,常看到老人坐在椅子上,用拳头一下一下砸向自己的左臂,脸上的表情,因为剧痛而扭曲。杨贵的左臂曾经负过伤,天气变化时,整宿整宿地疼。

  在杨志勇眼里,父亲的生活自律而乏味。杨志勇在外经商,杨贵几乎每次见面,都要告诫他,“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做事”、“不要做违法的事情”。平时,杨贵既不抽烟喝酒,也不打牌下棋。2013年,杨贵的心脏出了问题,动过手术后,几乎从不出门,每天坐在家里,看书架上的书,等着中央四套播的《海峡两岸》。

  杨贵最得意的时候,还是提起红旗渠。王相云说,他几乎记得每一个因修渠而牺牲的民工姓名,以及牺牲地点;吃饭的时候,杨贵会突然问起,“红旗渠现在的灌溉量怎么样”。直到今年清明,杨贵还在念叨,要回去给牺牲的民工扫墓。

  4月10日凌晨,杨贵在家中走完自己的一生。那场未能成行的扫墓,至此成为永远的遗憾。

  新京报记者 王煜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

    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

  • 最高检:12309检务4渠道提供便捷高效“一站式”检察服务

    最高检:12309检务4渠道提供便捷高效“一站式”检察

  • “少了一条腿,我也能做个好警察”——交警刘存江的“扎实”人生

    “少了一条腿,我也能做个好警察”——交警刘存江

  • 写春联迎新春

    写春联迎新春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