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内蒙古 大美生态做文章(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内蒙古)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7-08-06 我要评论

本报呼和浩特8月4日电 (记者刘成友、丁志军、侯琳良、张枨)说是沙地,却到处是灌木黄柳;不是湿地,却随处见水洼清流。想象中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在哪儿呢? “这里是天然的地下

  本报呼和浩特8月4日电 (记者刘成友、丁志军、侯琳良、张枨)说是沙地,却到处是灌木黄柳;不是湿地,却随处见水洼清流。想象中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在哪儿呢?

  “这里是天然的地下大水库。”驱车行进在浑善达克沙地东部边缘,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委书记边中悦介绍,“保护好这里的生态,一点马虎不得。”

  几百年前,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今草绿花香,安宁和谐。随意走进一户农家乐,大土炕、老农具,修旧如旧;体验一把拉犁耙、磨豆腐,乡愁袭人。又到旅游旺季,游客天天络绎不绝。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去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声音,背后凝结着退耕还林、禁牧还草的艰辛,透着人进沙退、铁腕治理的决心,也显出美丽与发展共赢、辩证施治的智慧。

  一路行走,风景不同,意味有别。

  穿林海,听松涛阵阵、草木拔节,感受“关”与“开”的关系。关上滥砍的“门”,打开转型的“窗”。5年来自治区年均造林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1%。

  过草原,看绿草茵茵、鲜花点缀,领略“收”与“转”的定力。“收缩转移战略,就是收缩农牧业生产活动,调整生产力布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通辽市生态办主任马琢指着草原上盘旋的鹰说,“天上有鹰,就知道草原生态好。”

  走沙地,看松柳簇簇、“绿锁黄龙”,体会“治”与“保”的不易。多种经济林的栽植,让沙里生金,调动了群众积极性。赤峰市治沙站负责人说:“防沙治沙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看湿地,望蒲草重重、云烟氤氲,体验“减”与“加”的力度。呼伦湖水域面积5年增加近300平方公里,岸边湖心岛,又回水中央。养护好这颗草原明珠,每年冬捕的产量一定要控制在1000吨以内。

  绿色内蒙古是篇大文章,故事讲不完,也让人品味、咂摸不够。(来源: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三个一”诠释生态经(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内蒙古)

    “三个一”诠释生态经(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

  • 塞罕坝生态建设启示录:三代人55年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塞罕坝生态建设启示录:三代人55年 从一棵树到一片

  • 【中国梦·实践者】内蒙古牧民策马扬鞭奔小康

    【中国梦·实践者】内蒙古牧民策马扬鞭奔小

  • 【治国理政新实践· 浙江篇】“多规合一”谋格局之变 开化开出美丽生态之花

    【治国理政新实践· 浙江篇】“多规合一”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