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近年计生政策的迅速调整,还是当前在各城市间上演的“抢人大战”,都反映出,在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的今天,“人”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日,海南发布了新的人口发展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996万人,城镇化率60%;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48万人,城镇化率70%。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了全国省级行政区到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香港、澳门、台湾及未发布地区除外)。见下图:
人口发展规划,往往代表一个地方对于自身发展潜力的一个预估,也能够透视出一个地区对于未来发展的野心。那么,在各地人口规划背后,到底哪些地方激进,哪些地方保守?
1.海南、河北,人口规划受政策影响大
各地从2017年的常住人口到2020年规划人口的涨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第一梯度:海南7.6,内蒙古5.2,河北5.1;
第二梯度:福建4.8,贵州4.1,重庆 4.1,宁夏4.2;
第三梯度:广西3.0,江西:3.9;
第四梯度:广东2.1,山东2.4,四川2.4,江苏2.1,湖南2.8,安徽2.3,云南2.3,山西2.7,青海2.2;
第五梯度:陕西 1.7,浙江1.6,甘肃 1.3。
需要指出的,包括河南在内的多个省份在规划中使用的是“全区总人口”的概念(西部君猜测,这应是指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总量),而不同于一般的常住人口。所以上述涨幅的计算,应存在口径上的误差。
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到2020年的人口增量为1591万,增幅达到了16.6%,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所以,西部君以2017年底河南的户籍人口(10852.85万)作为基数计算,其涨幅应在2.7%左右,这才符合常理。
抛开河南的特例。涨幅最高的应是海南。如果这个规划放在一年前,或许有人会说海南对自己的预估有点太不切实际了。但考虑到海南刚刚获得全岛建设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加之其本身的人口基数不大,这一涨幅实现的可能性就在合理区间了。
河北与内蒙古的涨幅也在5%以上。前者与海南的原因类似,因为有雄安新区,都属于有强政策加持。人口规划的背后,体现了两个地方对于政策红利的乐观与期待。
内蒙古偏高,应该与口径有关。包括云南,江西,福建,陕西,山西,宁夏,由于其规划都是按总人口口径计算,所以涨幅比按实际的常住人口计算要有所偏大。
不过纵使在结果偏大的情况下,陕西的增幅也只有1.7%,还是显得比较保守。这也就难怪,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安,需要对外抢人了。
整体看,这些设定涨幅高于3%的地区,除福建有相对优势,其余的产业结构、市场经济水平,都处于相对传统的状态。这或是后发优势在人口变化上的生动体现。
2.重庆将是人口增长最快的直辖市
四大直辖市中,北京,上海人口控制很明显。其提出的目标只是在某个数值以内,侧重是的只少不多,而其他大多是希望达到规划的目标。
不过,天津也要求控制在1800万以内,这点现在看来,已经很可疑了。一,天津从发展阶段和方向上,与北京,上海还是不一样。也正因为此,当北京,上海在严控人口的时候,天津已经出手抢人了。
二,天津自去年已经出现了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人口规划要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得依赖于此轮抢人政策的效果了。当然,高考资源在那,天津抢人比一般城市的起点高多了。只要稍稍放松口子,要吸纳人口不是难事。
重庆4.1%的常住人口涨幅,放眼全国都属于优等生。这也能反映出这座城市对自身发展潜力的自信。不过,与天津要靠政策抢人不同,重庆还是得靠产业来吸引流失的人口回流。
好在,根据《重庆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 2030年)》,重庆的人口回流已经在加速了。如2015年重庆市常住人口外出至市外505.5万,较2010年减少17.04万人。同时,从重庆市外回流人口也出现了增长。这是个好趋势,也是重庆人口规划的底气所在。
3.多数地区的发展潜力,取决于人口回流速度
在知乎上,有个这样一个说法:
中国三大巨型民工省:安徽,四川,河南,流出800-900万;
六大民工省: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重庆,流出500-700万;
三个中型民工省: 河北,山东,江苏(主要苏北),流出300-350万。
由于未看到具体的来源,这组数据的严谨性,应该要有所保留。但大体上,还是能够反映出过去多年,中国各省份的人口外流情况。
人口在各地区之间的高速流动,支撑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在整体上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而随着区域间先发优势向后发优势的转移,这部分人口的回流,或又将对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充当“补丁”作用。
所以,那些过去的人口流出大省,能否把这些人口重新“引流”回来,或决定了未来10年、20年,中国区域发展和城市格局的重塑强度,也是那些后发地区,能否“扳回一城”的最大砝码所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西部城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