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证监会也发布公告称,大公国际因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依据相关法规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随后当日晚间,大公国际表示,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同时称,已将需要说明的问题申诉材料提交有关部门。
对于大公国际被处罚的原因,交易商协会指出,经查,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国际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据大公国际官网资料,大公国际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获得央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该公司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总额度逾万亿元。
据了解,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应有作用。有业内人士指出,评级机构存在“左手评级,右手咨询”的乱象。光大固收研报中指出,债券评级行业存在若干问题,包括评级虚高和峭壁效应等问题。
事实上,大公国际并非评级机构的首次被罚。早在2006年,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因福禧债券违约事件被央行暂停评级业务。2017年,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因评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未及时启动跟踪评级等行为,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给予通报批评处分,并责令全面整改。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屡屡发生”,违约主体不乏高评级的公司,评级存在“虚高”乱象,与此同时,在债券违约发生后,评级机构大幅度下调评级级别。监管部门加大对评级机构乱象的整顿力度。今年6月,证监会、央行和交易商协会联合开展2018年度证券评级机构常规现场检查相关工作,这是三大监管部门的首次联合检查。7月底,交易商协会又开展了2018年信用评级机构业务市场化的评价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