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金融也是一把“双刃剑”。20年前,亚洲多个经济体的货币如推倒多米诺骨牌一般相继贬值,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仍然是许多国家不能淡去的记忆;近10年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轰然倒地,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直至今日,世界经济依然在亚健康状态,这更是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金融的“双刃剑效应”。如何既让金融服务经济发展,又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考验着每一个国家的治理智慧。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论断,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根本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据统计,金融业已经成为28个省(区、市)的支柱产业,对其中12个省(区、市)的GDP拉动率超过1%。但金融业的过热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资源配置不当,资金“脱实向虚”,潜在风险隐患增多等。相反,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的实体经济,则在发展上出现瓶颈。主要体现在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发展缓慢等。
一个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经济竞争力及较强的综合国力,必须夯实实体经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都把实体经济摆到了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对中国而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夯实根基并提升经济质量,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不二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门槛与成本,让金融活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不仅是做大做强经济“蛋糕”的根本选择,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路径。可以说,只有回归本源,全心全意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体现金融作为经济“血脉”的真正价值。
让金融回归本源,需要发挥“协同效应”。对金融监管机构而言,应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夯实金融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各级政府而言,应健全法律机制,增加恶意违法违规的成本;对金融企业而言,应完善公司治理,切实提升董事会、监事会履职能力和决策监督水平,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对实体企业而言,一方面要苦练内功,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金融市场对接,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助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实体强,则国强;金融稳,则经济稳。我国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也必将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我们必能让金融更好地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