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专家学者解读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8-06-30 我要评论

专家学者解读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 加大力度 加快治理 加紧攻坚(绿色焦点) 重庆石柱县,一个工业园竟然建在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图为最近当地政府

  专家学者解读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

  加大力度 加快治理 加紧攻坚(绿色焦点)

  重庆石柱县,一个工业园竟然建在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图为最近当地政府进行整改,正在拆除一家工业企业建筑。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6月2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时,也明确提出了“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

  对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我们该怎么理解其深刻含义?未来应如何根据这些战略判断,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关键期”——

  生态环境保护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多点发力,采取诸多有力措施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已经是一个趋势性的大概率事件,带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这些年工作方向准、力度大、见效果,随机波动因素基本消除,坚持下去,就会实现2020年总体改善的目标。”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还不稳固。在吴舜泽看来,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二是部分地区、局部时段、个别污染因子还存在一定的波动乃至反弹现象,环境质量改善的量变还没有转为质变,小胜还没有积累成大胜。三是多年累积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环境问题,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得到根治,不能松懈或盲目乐观。四是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产业布局偏乱等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尚未完成,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仍然居于高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还没有完全到来。

  吴舜泽表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以往长期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问题累积叠加。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生态环境压力仍将持续增长;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较高,仍有较大的污染物新增量,污染物产生量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绝对脱钩”;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统筹解决难度加大;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队伍能力建设方面存在“小马拉大车”等问题。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关键期”意味着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越往后越是难啃的骨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越大。吴舜泽认为,在这一阶段如果不继续加大力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能会使前期形成的持续好转形势付之东流,错失解决环境问题的良好时机,甚至可能会使环境形势呈现不可逆的破坏。同时,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代价更大、后果更严重。

  “要客观认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转型过关、爬坡过坎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艰巨性,同时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在走向改善范围和领域更全面、改善程度更明显、惠益对象覆盖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总体改善阶段。”吴舜泽表示。

  “攻坚期”——

  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

  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专家指出,这一判断准确把握了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现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丽生态环境的刚性需要日趋凸显,必须集中各方力量,全力攻坚。”

  潘家华表示,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产品和服务,例如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无毒无害的农牧渔产品等。

  专家强调,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

  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许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先后制订实施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河流综合管理的河长制、生态环境评价与考核制度等。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文明意识日益成为社会自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绿色发展的价值基础。”潘家华说,不过,目前我国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足,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仍然是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

  如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潘家华认为:“优质生态产品强调的是优质,要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要强调法治规范,推动全社会形成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良好氛围;要注重市场导向,提供优质公共生态产品需要政府主导,也要给市场留出充足空间;还要鼓励科技创新,建立系统的考评机制,奖惩有度、优胜劣汰。”

  “窗口期”——

  我国具备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专家表示,我国已“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一表述令人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我国具备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条件。”王金南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国GDP总量接近83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7万亿元,有能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有可能实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国各地经过长时期、大规模治理生态环境,积累了一批治理技术力量、人才队伍、成功案例,基本具备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条件。各地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具备以点带面,带动全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基本条件。

  王金南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主动作为、全国一盘棋,因此在很多地方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王金南认为,窗口期是机遇,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生态环境保护长期以来负重前行,终于到了可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时期。窗口期又是挑战,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感。在窗口期,如果我们不能痛下决心,加强环境治理、转变发展方式,扭转资源环境超载、环境恶化的趋势,将导致更大程度的生态退化、大范围环境恶化、大幅度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将来治理和恢复的成本,将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专家强调,“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战略判断客观、精准、全面,是确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大仗、硬仗、苦仗”性质的基础。吴舜泽说:“‘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阐述,既讲了不进则退、时不我待的极大艰巨性,又讲了加快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突出短板的极端紧迫性,还讲了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大作为的客观基础性。大家应统一思想,迎难而上,提高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王金南表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深入推进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以及生态安全等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建设,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敞开环保设施的大门(生态论苑)

    敞开环保设施的大门(生态论苑)

  •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考核评价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考核评价乡镇(街道)生态环境

  • 警惕生态损失 景区旺季发“谢客令”是警钟也是契机

    警惕生态损失 景区旺季发“谢客令”是警钟也是契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厦门经济特区不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高颜值 经济发展高素质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厦门经济特区不断深化改革优化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