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证监会规定,如果基金规模持续小于5000万元,基金公司需要提出解决方案。业内通常将小于此规模的基金称为迷你型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市场上共有607只迷你基金,同比增加两倍有余
2016年、2017年成立的基金占迷你基金总量的52%,那两年也是发行高峰。机构占比超高的定制基金,在机构赎回撤退后,留下残余份额,是导致迷你基金出现的主要推手
业绩差导致规模小,进而更加难以管理,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迷你基金很难咸鱼翻身
有的公司对定制基金积极处置,在机构赎回前清算,不留尾巴;有的公司积极推进产品转型,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对于消极等待“转运”的迷你基金,持有人应“快刀斩乱麻”
作者:研究员 常阳
在资本市场长期疲弱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规模缩水并走向“迷你化”已成为常态。
据《投资者报》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市场上共有607只迷你基金(不同份额规模合并计算,下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倍有余,分布于101家基金公司,有9家旗下20%以上产品都是迷你基金。其规模虽小,占用资源却并不少,市场一度传言,监管层着手对基金公司进行窗口指导,不减少迷你基金数量,申报新基金就会受影响。
按照证监会相关规定,如果基金规模持续小于5000万元,基金公司需要提出解决方案。业内通常将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基金称为迷你型基金。基金成立时都有两亿元规模的成立红线,现在沦为规模不到5000万元,自然是各有各的伤心事。有些是机构赎回撤退之后,只留下中小投资人还在坚守;有些则是因为业绩不佳,投资人选择赎回,基金份额持续萎缩,以至于后来些许申赎都会对资产配置产生冲击,造成业绩一蹶不振。
统计近三年数据,迷你基金咸鱼翻身、规模再度壮大的例子并不多,特别是主动操作股票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
要解决迷你基金不断滋生的问题,先得厘清其出现的历史环境和原因。
大干快上 一地鸡毛
按照成立时间统计,上述607只迷你型基金中,2016年、2017年成立的产品分别有144只、169只,合计占到总量的52%。2015~2017年是公募基金发行“大干快上”的阶段。据Wind统计,这三年中,新成立基金数量分别为841只、1225只、980只。而之前的2014年只成立了351只;之后的2018年(截至7月11日)成立了 358只。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新基金成立数量在那三年形成了一个山峰形态。
2016年市场上一个热门词汇是“资产荒”,似乎每个人都手捏大把钞票却找不到投资标的。各路资金都在寻找投资渠道,一直以来监管最为严格的公募基金行业,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首选,定制基金由此应运而生。
机构将手中的富余资金交给基金公司,并成立一只公募基金,按照约定的管理策略,年化收益率高于机构的资金成本。公募严格的监管、托管制度,也使得机构对其充分信任。公募能赚取管理费,增加管理规模,机构则赚取中间差价,双方实现共赢,自然一拍即合。于是,短时间一大批定制基金募集成立,也为如今迷你基金的泛滥埋下了种子。
2016年新成立基金环比增加46%,达到1225只。这个数量是基金行业出现后15年新成立产品之和。新基金发行一年干了15年的工作,丝毫不夸张。这一年新基金也超过了公募大发展的2014年、2015年两年的总和。可是,从业基金经理不可能一年中数量翻倍。所谓“债多不愁”,基金经理管一只是管,多管几只也是管,这就使得“一拖多”现象愈发严重。
这些新基金有个突出特点:基金持有人户数刚刚跨过200户,机构持有比例在99%以上。为基金起名也有学问,各公司均有系列产品,关键词往往含有“宜”“享”“旺”“泰”“诚”等等,在后面再加一个吉祥字,就解决了一只新基金的名称问题。可见,基金公司除了有摆弄α、β的高人,一定也有饱读诗词歌赋的才子,否则,怎么能将花样繁多的字眼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类资金如狂风暴雨,来得快去得急。当大机构赎回、基金份额所剩无几之后,就不得不加入迷你基金的队伍。
典型的例子是长信基金,旗下产品共有61只,迷你基金却达16只,占据公司产品总数的26.23%,在业内处于靠前位置(表1:旗下迷你基金数量占比最高的10家基金公司)。这些迷你产品在公司内部也是“鸡肋”,信息披露等费用一点不少,但合计规模不到1%,贡献的管理费如凤毛麟角。2015年至2017年成立产品达14只。“利”字系列就是机构资金催生的产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
赤峰花呗套现安全秒到流程指南方案,花呗提现快速
-
邢台花呗套现安全秒到流程指南方案,花呗提现快速
-
郴州花呗套现安全秒到流程指南方案,花呗提现快速
-
宿迁花呗套现安全秒到流程指南方案,花呗提现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