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八旬,满头银发,至今仍满怀激情坚守在创业一线——徐文荣,这位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的最早一批风云人物的代表,40年来始终勇立改革发展潮头,新时代再有新作为。
作为中国著名的农民企业家,徐文荣“水炸油条”,由缫丝厂起步,孵出700多家企业,助力横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浙中地区首个工业产值“亿元镇”,目前横店集团旗下有5家上市企业;他无中生有,在横店造出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外景取景地,让横店收获了“中国好莱坞”的美誉;他独树一帜,提出社团经济模式,力争让每位横店人从发展中受益;他力排众议,提出投资数百亿元,异地建设圆明新园,引发了各界对横店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是质疑……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回望一路酸甜苦辣,徐文荣最为感慨的还是自己和横店的幸运:“40多年来,横店人从白米饭都吃不饱到如今集体资产过千亿元,是我徐文荣突然有了大本事?恐怕不是!最大的原因,是国家搞了改革开放,让人们敢于拥有梦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梦想。”
一只母鸡孵出一群鸡
徐文荣穷怕了。幼时的一幕,如同电影镜头深刻在他脑海里:烈日当空,邻人家一排排油腻的金华火腿正在腌晒。徐文荣手捧瓷碗,蹲守一旁,接住一滴滴溢出的火腿油,以解家中缺油之苦。因自尊受损流出的泪水,和着止不住的汗水,让他满脸水珠,两眼酸疼。
横店人也穷怕了。改革开放之初,横店公社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人均收入75元。群众的调侃令人心酸:“公社空,大队穷,生产队只有三毛钱分红。”
穷则思变。1975年,时任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徐文荣临危受命,被横店公社指派为筹建中的横店缫丝厂党支部书记。这正是横店人朝着“吃的是油,穿的是绸,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生活迈进的起点。
创业之初,百废待兴,举步维艰,最大难题就是没钱。怎么办?那就“水炸油条”。第一条,找乡亲们集资,3年归还,不计利息。全公社39个大队,一共筹集50254元。第二条,找银行借款。那时候,横店穷,徐文荣碰到银行的同志,说得最多的就是“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按时还本付息!”“请帮帮我们,横店的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徐文荣的执着,为横店缫丝厂带来了一笔巨款:26万元。
有了钱,远非万事大吉。在计划经济时代,钢筋、煤炭、蚕丝……都要人去跑、去要。有一次,徐文荣为了从金华赶回横店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误了点的他竟然跃上一列已启动的火车,死死抓住立杆,不停地拍门请列车员打开车门。眼见着列车就要驶离站台,列车员在最后一刻打开车门,将徐文荣一把拉到车内。面对列车员“不要命了你”的诘问,瘫坐在地上的徐文荣一边赔笑,一边连说:“对不起!下次不会了!”“还有下次?”列车员被这个不要命的人给急乐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正月十七,横店缫丝厂在困难重重之下,竟提前举行了开机投产庆祝大会。那天是横店人大喜的日子,只有不到2万人的公社,来参加大会的就达到了上万人。横店缫丝厂没有让人失望,投产第一年净赚7.6万元,超过了全公社的农业税,第二年15万元,第三年30万元。
开门红没有让徐文荣止步,他敏锐地发现,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浙江各地缫丝厂也多了起来,原材料紧张,市场竞争激烈。怎么办?徐文荣想尽快把缫丝厂这只母鸡养大,让它下更多的“蛋”,孵出更多的“鸡”。经过市场考察,他决定将缫丝厂转型为针织厂,生产尼龙衫。
没想到,当徐文荣向工厂领导班子征求意见时,支持他的人为“0”。有人说,形势这么好,把缫丝厂搞好就不错了;还有人说,不要一口气吃个胖子,做尼龙衫也有风险……徐文荣却铁了心,为了减少压力,他先在缫丝厂设了一个针织车间,弄来20台机器。结果比徐文荣想象的还要火爆:他们的产品成为抢手货,20台机器发展到140台,24小时不停连轴转,仍然供不应求。针织厂成立当年,利润就超过100万元。
徐文荣趁热打铁,内衣厂、针织二厂、印染厂、丝织厂、化纤纺织厂……在横店东阳缫丝厂这只老母鸡的孵化下,一群小鸡终于诞生了,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轻纺产业链条。
一群鸡变为一群鹰
即便在徐文荣身边工作多年,很多人还是“猜不透老爷子在想什么”。比如,当年,横店品牌的轻纺产品成了爆款,交款订货的人排成长队,而且,在企业的帮助下,横店不少家庭工厂还形成了“针织一条街”。可就在这时,徐文荣下定决心,趁着形势好,尽快转身。用他的话说,就是“有了新路数,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想瞌睡,就来了枕头。1980年春节期间,横店公社党委邀请返乡过年的在外乡贤召开座谈会,主要请他们介绍各自所在领域的技术、产品等市场信息。在陕西宝鸡4390厂工作的工程师李国宁,引起了徐文荣的极大兴趣。宝鸡4390厂主要生产磁性材料,用户主要是喇叭厂。技术门槛高,产品销路广,正是徐文荣苦寻不得的“新路数”。
徐文荣又拿出了拼命的劲头,亲赴宝鸡学技术,三顾茅庐请人才,选址开工建工厂,硬是抢在1980年当年建成横店磁性材料厂并投产。10多年后,横店磁性材料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产品质量,均已跃居全国前列。26年后,由这家企业发展而来的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A股。如今,这家公司市值逾百亿元,年营业收入超60亿元,横店也由此获得“中国磁都”的美誉。
针织厂、时装厂、磁性材料厂、电子工业厂……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企业数量的越来越多,徐文荣感觉到束缚在企业身上的绳子越来越紧。有一些掣肘,如今看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企业用人权,企业说了不算,进几个人、进谁由公社党委说了算;企业员工每月要涨3元工资,公社党委不同意,一分钱也不能涨;企业财务集中到公社,扩建、新上项目,全部须由公社党委同意。“如此一来,决策效率低、市场反馈慢、各种管制多,政府、企业的关系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徐文荣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政企分开。徐文荣趁势而上,利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当口,向当地县乡两级政府提出了政企分开的要求。改革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1984年11月22日,横店工业公司成立,乡工业办公室同时撤销,乡党委与乡政府不再插手企业事务,企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立经营实体和投资决策中心。
横店的企业,终于从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鸡”,变成了一群搏击长空的“鹰”。1984年,横店工业产值为1947.8万元,3年后就翻了两番,达到1.1亿元,横店由此跻身浙中地区首个工业产值“亿元镇”。
横店影视城一角。(资料图片)
“中国好莱坞”横空出世
气势恢宏的明清宫苑、雄伟壮观的秦王宫殿、精致绝美的圆明新园……每天迎来各种摄影剧组50多个,全国参观游客数以万计。如今的横店,赢得万千“宠爱”。但美丽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殊不知,当初它的芽儿,却也浸透了奋斗的泪水,倾注了牺牲的血雨。
当初,徐文荣刚一提出要在横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被浇了两盆冷水。一位当地官员告诉他,横店无名山无名川,且无天(机场)无地(火车站),搞文化旅游不靠谱,还是安心做工业吧。而另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也劝徐文荣,地图上都找不到横店,还是别异想天开了。
不信邪的徐文荣,又犯了倔劲儿:没有景,我不能无中生有?没有路,我不能另寻优势?他根据横店山水和文化特点,先后在横店造了五村六馆一陵园。但由于当时旅游需求不旺,且横店的确交通不便,回头客极少。横店文化旅游,看似走进了死胡同。
转机,出现在1995年12月14日。彼时,谢晋导演因拍摄迎接香港回归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正在东阳卢宅选景。同行的浙江当地官员建议谢晋“去横店看看”。
一见面,徐文荣才知道,谢晋正在寻找一处能够体现19世纪南粤广州街景的所在,却一直未果。可参观完横店,谢晋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取景地。徐文荣思考片刻,提出了方案:谢导,我们出钱,建一条广州街,行不行?工期可以赶在3个月之内。谢晋喜出望外,双方一拍即合。
表态不易,做起来更难。工期紧,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160多栋大小建筑,只有3个月,徐文荣于是派出130多支建筑队同时开工,数千人日夜奋战;要求高,街面石板要用旧石板,徐文荣派出专人从外地高价购入。1996年8月8日,《鸦片战争》在横店如期开机,谢晋导演十分高兴,专邀徐文荣与他一起,观看第一场戏的拍摄。
《鸦片战争》的巨大成功,极大提升了横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剧组走了,但横店通往影视文化的大门却打开了:胡玫带着《雍正王朝》来了、陈凯歌带着《荆轲刺秦王》来了、张艺谋带着《英雄》来了。与此同时,秦王宫景区、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横店影视城涵盖的场景越来越丰富,规模也越来越大。
1999年,横店影视城更出人意料地宣布对国内外剧组免收场租费,来此拍摄取景的摄制组再次掀起高潮。据统计,截至2017年,有近2155个中外影视作品在横店拍摄,横店累计接待游客近两亿人次。
坚定走共同富裕之路
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声名在外的影视产业只是横店集团下面很小的一部分产业。除了文化产业外,横店还有磁性材料、节能照明、电子电气、制药化工、期货证券等支柱行业,哪一个都不比横店影视产业“腰细”。企业做大了,自然也有好事者上门。
1999年下半年,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对横店集团公司及下属子集团、子公司进行全面公司制改造。此时,一些北京、浙江的专家轮番劝说徐文荣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将横店集团彻底量化。说白了,就是股份制,私有化。有人甚至给徐文荣算了一笔账:按照集团总资产,量化后你的个人资产保守估计能超过10亿元。徐文荣的回答干脆得很,就两个字:不行!
“一个拳头的力量,肯定大过一个手指头。”徐文荣说。横店集团从缫丝厂起家,坚持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发展,政府得税收。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很多地方搞“一股就灵”,把企业量化到个人,结果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很多企业都倒下了。
不搞量化,横店怎么办?徐文荣提出了“社团经济”这一概念。何为“社团经济”?横店集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全体员工共有。但员工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资产要保值增值,就要由集团来管理经营。这种以集团形式运作的经济,就是社团经济。徐文荣进一步提出,横店社团经济的宗旨就是“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简单一句话,就是让横店老百姓都过上小康乃至更富足的日子。
徐文荣当初的倔强和坚持,留住了横店集团的精血,为横店创造更多奇迹打下了基础。2017年,横店集团已拥有各类企业2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实现营业收入733亿元,上缴税收43.8亿元。也正是在这一年,横店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了64000元,走在了全国农村前列。
古稀之年再次创业
为了给横店年轻的掌舵人提供空间,2001年,奔波劳碌了数十年的徐文荣,卸任集团总裁职务。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徐文荣过上了退而不休,甚至比退休前更为忙碌的生活。老伴说,儿女劝,没有用。徐文荣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工作,就会生病。要我身体好,就得要工作。”
横店荒山多坟,远远望去,如青山白化。徐文荣筹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4个公墓,再出资绿化荒山,将一座座“癞痢山”变成一座座俊秀山。横店群山延绵,多有山沟峡谷,徐文荣不顾高龄多病,踏山过沟,在一处有9个峡谷的地方建起了“九龙文化博览园”……
老有所为、其乐融融的生活,却因徐文荣又一个异想天开而打乱:投资300亿元,修建圆明新园!修建圆明新园,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源自徐文荣质朴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当初,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如今,中国强大了,修建圆明新园正是中国强起来的象征。
令徐文荣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想法竟引来了质疑的巨浪。有人说,建山寨圆明园,还不如把钱捐给文物保护机构;还有人说,横店经营困难,所以通过建圆明园圈钱……
苦,可以吃,罪,可以受,但误解甚至是抹黑,让古稀老人难以承受。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徐文荣又一次犯了倔劲儿:“你争论你的,我做我的。”银行不放贷,他成立新公司去筹集;模型没有现成,他一张张地收集图纸。2012年5月,在多年的筹备后,横店圆明新园正式开工。施工期间,这位八旬老者,一次次地到施工现场,走不动了,他就坐在轮椅上看。有人问他图啥,他说:“圆明新园是我一辈子最大的文化梦想,我不想给世人留遗憾。”
按照计划,圆明新园景区将在2019年全面开放。“那一天,一定会很热闹。”徐文荣憧憬着,在他的脑海里,是比横店东阳缫丝厂投产当天,更为热闹的盛景。
忙碌了一辈子,何时能真正休息一下?徐文荣笑道:“只要生命不止,我的工作就不停。因为我深爱着我的事业和横店这片热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胡文鹏)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