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运行平稳,新动能快速增长
主持人: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如何?
潘建成:从整体上看,我国工业运行平稳。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实际增长6.7%和17.2%。在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压力下,4月至6月,工业生产增速分别为7.0%、6.8%和6.0%,继续在6%至7%的增长区间波动运行,保持相对平稳运行态势。短期工业增速虽略有下降,但工业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
经济日报发布的“中经工业景气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132.4,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二季度工业景气指数从高位微幅回调至129.8,虽然环比下降2.6点,但仍比5年均值高8.8点,处于近年来相对较高水平,表明工业发展依然保持良好态势。
可喜的是,新动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数据显示,1月至6月,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9.2%和8.7%,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高4.9%、2.5%和2.0%;从新产品来看,新能源汽车(88.1%)、工业机器人(23.9%)、集成电路(15.0%)等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均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企业景气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新动能保持在较高景气水平,医药、仪器仪表、IT设备等高技术产业景气指数继续运行在13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
从总体经济形势上看,我国经济环境总体稳定,经济韧性在增强。GDP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增长区间;物价方面,CPI连续6年到7年涨幅在2%左右;就业方面,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失业率在下降。这样一个稳定的国内经济环境,为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未来预期看,下半年工业经济依然会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吃透”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主持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后期,正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迈进。那么,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是什么?
秦海林: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进入新时代,要变革原有发展模式,通过制度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等多路径,实现工业部门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工业领域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基础,以工业基础能力和制造业创新能力为核心驱动,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优质制造为主要抓手,以建设制造强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为目标的多元发展模式,工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具有六方面特征。
一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要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供需结构、区域结构等多个方面,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特征。
二是绿色生态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三是发展兼顾规模和质量。工业高质量发展要由侧重规模速度向侧重发展质量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经济规模与速度的重要性。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适度的增速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实现国民财富的必要增长。
四是创新驱动充满活力。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在驱动力层面的关键特征。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形式。
五是资源要素利用高效。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第一驱动力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工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忽视要素驱动的重要性,反之,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是评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六是供给能力品质提升。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发展模式转型成果在供给能力上切实体现出来,产品品种的丰富度、品质的满意度与品牌的认可度三方面的提升程度,是检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
找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主持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场深刻变革。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当前,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障碍需要突破?
秦海林: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准确地理解旧动能、新动能的内涵。旧动能,更多的是偏向于无效供给、低效产能。新动能,则可以理解为常说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要解决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需要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来推动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推动制度变革,破除工业高质量发展体制障碍,进一步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一是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要深化增值税改革,缩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税率适用差异。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通过“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优化政绩考核与区域协调机制,建立企业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降低企业要素区域流动的制度壁垒。
其次,实现动力变革,激发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活力。一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新企业合法权益;扩大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空间,让创新企业有利可图。二是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增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三是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
再次,促进效率变革,提升工业高质量发展国际竞争力。要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及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最后,深化质量变革,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优质品牌。从供给端入手,打通产品与品质的价值链,一是持续推进钢铁、玻璃等重点领域的去产能工作,减少过剩产能的无效供给,为高质量产品腾出充裕发展空间。二是把质量品牌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构建适合需求结构的供给体系,实现产品向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加强对工业品牌的统筹与谋划,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
潘建成:过去我国工业发展过多依靠投资驱动,导致很多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所以投资驱动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未来,我们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依靠产业的转型升级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带动了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以及高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持续发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步伐正在加快,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向好发展的重要“压舱石”。
王立平:中国经济要获得更好发展,必须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一是要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让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建立严格的、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和制度,让违背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受到法律约束。三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要完善产业和人才政策,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四是加快创新,提升科技水平。“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创新技术和高科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主持人: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应如何加快转型升级?
王华俊:有色金属是基础原材料产业,更是战略性新材料产业。2018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总体延续了平稳运行走势,尤其是新材料已成为推动产业平稳增长的新动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684.6万吨,同比增长3.2%,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增速高于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增速1.8个百分点。但从国际产业链分工看,我国仍处于生产基本金属(低端)环节,在高新材料(高端)环节,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明显差距。目前,传统消费领域对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产品需求基本饱和,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高端新材料仍需大量进口,这为高端新材料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有色金属产业真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新旧动能转换”不放松。二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快研发生产满足高端、个性、多元化需求的高新有色金属材料。三是积极引导各种投资主体投资中高端有色项目,促进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把生态环保落到实处,从目前看,部分企业在弥补环保欠账方面有较大压力;从长远看,生态环保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子琦: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钢铁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钢铁的去产能。截至2017年底,钢铁行业累计减少产能1.15亿吨,取缔地条钢产能1亿多吨,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水平,钢铁行业效益也逐渐回升,从全行业亏损到2017年已实现盈利3000多亿元。钢铁行业从微利、亏损到盈利的变化,使得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对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钢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技术、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一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提高创新能力,是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是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包括增加产品品种、提高质量、加强服务,提升有效供给水平。比如,增加航空发动机用高性能高温合金、大飞机用超高强钢、高铁车轮等钢铁品种;将质量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产品品种由目前的40%左右尽快提高到80%以上;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促进由钢铁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三是从“节能减排”到“绿色制造”,实施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四是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王立平:建筑行业的产业链很长,它涉及金属、建材、工程设备制造乃至第三产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项目,有利于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对拉动和稳定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建筑行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完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等。目前,在二、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非常大的短板,要补齐这些短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还将会迎来20年至30年的黄金机遇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撰稿/ 摄影:吴浩 谢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